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不浪费家族中一些长辈在仕途上的小成就,一直想让母亲谋一份至少算得上公家饭的工作,母亲本人也有这个意愿。
客观说,以母亲的机灵,在外随便找个散工问题不大,但意义不大,收入也不会多。
在农村,如果找到了公家饭工作,夸张地说,生活质量指数、以及未来保障度都将大幅提升,既可以照顾家庭,甚至还有充裕时间从事农桑。
不过我家那时也不强求,我听闻的,有好几次所谓的机会,母亲都铩羽而归。
当然,也得承认,我们家族在这方面的力量,不是绝对的强,所以暗箱操作吃力得多。
这次的工作机会来自于隔壁镇的,一间市属国企的二级农投公司,听说待遇不错。
不过主要原因是村里一个叔父的亲戚在市里当组织部副部长,几番人事疏通沟通,最后的结果还不是很如意。
毕竟不是最亲近的关系,这个部长到底用了多少力不得而知。
暂时的结果是,需要加入一支三农工作小队伍,去一个比我们县我们村我贫苦落后的地方实习至少三个月,美其名历练,其实算是攒点资历,到时会操作给证明服务期满一年。
但最终的入职录取,对方说会在研究。
当时最大的阻力正是来自于这公司总经理,一来认为我母亲年纪偏大了且专业和工作履历不对口;二来实在是不缺人,不久前刚招了3个应届大学生。
那组织部长直接打电话到农投后面的集团董事长,才勉强争取到一点契机。
至于学历门槛,母亲的函授大专不成问题,不少地级市主要国企一把手实际还是大专学历呢,年纪大点的中专都有。
总之那时候大学扩招成果还没显现,许多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不是很严。
于是就在我“备战”中考的最后时期,母亲也“进山”进修了。
因为家里还有妹妹和奶奶,这段时期,只能让我一个邻村的姑妈来照看一下,帮奶奶打胰岛素;鸡鸭直接圈养起来,暂时剥夺了它们成为走地鸡的高贵进阶之路,简简单单地加水加粮。
以前每次母亲回娘家,因路途遥远,至少一头半个月的,也是让姑妈来帮照看一下的。
母亲之所以要工作,在农村来说的话,其实很简单,当农村女性渐渐退出农事,或者说不再以其为主业,总得找个工作啊。
而我们家,又不至于将就,既然有点关系,那还是往这方面尝试一下。
俗话说,有权不用,过期白费。
中国人有着闲不住的一生。
中国式父母,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无论子女人生境遇如何,他们依旧一生都闲不住。
尤其是农村的,时至今日,我依然看到很多已经年近六旬的,在儿女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当他们也帮孩子渡过了育婴期最艰难的阶段,而儿女已经能反哺他们,当他们家庭主妇的功能彻底用尽后,他们依旧想出去城市谋一份工作。
鉴于年龄和技术的劣势,往往只能做家政或者一些饮食行业的勤务工。
在蛋糕越做越大的今天,他们始终游离,我有些难过,我们确实拥有最伟大的人民,但他们不可谓不苦,与其说龙的传人,不如说更像老黄牛传人。
我想,一来是,他们一生都在为儿女铺路,既然没有人脉和其他资源,那就尽量趁还能折腾存多点钱帮补儿女所需。
颇有后燕慕容垂70岁高龄仍然点起龙城精骑去收拾参合陂惨剧的无奈,也像暮年的神武帝高欢掏空自身一切也要打掉西魏前出基地玉璧城的悲壮。
“老则老矣,绝不遗强寇以祸子孙”。
二来,没有稳定的养老基础和保证,虽说养儿防老,当到了那个阶段,子女不啃已是万幸,养老的事还是尽量自力更生吧。
总而言之,如果不是彻底的财富自由,只要还能动,中国式父母将一生都在劳动的岗位上。
当年我母亲虽也赋闲经久,父亲的瞎折腾倒也能维持较高质量的温饱,供子女完成所有教育也不成问题,但一有机会,母亲还是会去当劳动妇女的。
加上父亲的“工作”其实也并不稳定。
后来我听母亲经常提起的,则多了另一层也是最关键的心理。
由于父亲的浮沉起伏,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给予母亲在家庭开销和子女教育以外的经济支持。
母亲颇为心酸地说到,就连回娘家的资费,都百般艰难。
而来自于父亲的这层无形中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令她在奶奶面前缺乏了一些底气,这也是母亲无法接受的,对于眷恋娘家,自尊心强烈的母亲来说,渐渐难以忍受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