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蕭景曜告訴他們,美洲大陸上有高產的糧食,但在他們心裡,這些都比不上他們的父皇。
父親去世,做兒子連送他最後一程都沒有做到,康王和榮王簡直痛徹心扉。
哪怕他們當初出海時,正寧帝就寬慰過他們,他們還做好了心理準備。更是因為海上兇險萬分,他們離開京城時,也是寫了信交代後事的。萬一他們真的出了意外,就按信中寫的安排他們的後事。
誰知道正寧帝竟然沒等到他們回來呢?
正寧帝對每位孩子都很不錯。別看他拿太子寧王和福王三人當寶,但其他孩子也不是草,都是正寧帝放在心上的孩子。榮王這樣肆意張揚的小霸王性子也是正寧帝寵出來的,康王從小沉默寡言,不愛說話,正寧帝從來就沒對他說過一句重話,反而斥責了對他不滿的母妃。
知道正寧帝去世的消息,康王和榮王怎麼可能不趕回來?
蕭景曜心中酸澀,卻還是攔著他們,先讓他們好好休息一下再趕路,免得傷了身子。
兩人還是給蕭景曜面子的,蕭景曜這麼一說,他們便放下了包袱,準備歇息一晚,明早立刻動身。
蕭景曜鬆了口氣,好歹把他們給勸住了,不然就這樣一路匆匆趕去京城,到了京城,這兩位王爺怕是得瘦得永嘉帝都認不出了。
到時候兄弟三人又是哭先皇又是心疼兄弟,也夠亂的。
蕭景曜試著扯了扯嘴角,最終還是放棄。閉上眼睛沉默良久後,蕭景曜才抬頭看向天空,秋高氣爽,萬里無雲,天藍得仿佛是用顏料潑上去似的,又比顏料多了幾許靈動。
蕭景曜似乎在天空中看到了正寧帝欣慰的笑臉,自己也忍不住跟著笑了。知道你記掛孩子,心疼孩子,所以我把他們勸下了,讓他們好好愛惜身子,你知道了一定會欣慰吧?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歇了一晚的康王和榮王就帶著護衛縱馬狂奔,一路向京城疾馳而去。
蕭景曜則看了看跟著出海的梁千山和劉圭,笑著問他們,「你們都去了哪些國家?」
說到這些,梁千山的心情也不低落了,眉飛色舞地同蕭景曜講起他們這一路的所見所聞來。最開始經過的當然是安南和爪哇等大齊的附屬國,後來又到了滿剌加,在親眼看到馬六甲海峽之後,梁千山更加堅定了要拿下這裡的念頭。
這並不是梁千山傲慢,而是來自天朝上國的底氣。宗主國想要附屬國一點東西,能算事兒嗎?
更何況……
梁千山竭力控制住自己想要上揚的唇角,儘可能冷靜地對蕭景曜說道:「你可知道那個滿剌加國的人對榮王說了些什麼?」
蕭景曜頭上冒出來一個問號,突然想起當年倭島派使臣團來京城給大齊朝貢時,榮王還特地學了倭島話,跑去跟倭島使臣團交流套情報來著。
榮王的語言天賦,確實厲害。短短時間內就學會滿剌加語,好像並不奇怪。
才怪!
起碼梁千山就驚訝得不行,他原本就以為榮王是那種做事略莽的粗神經武將來著。誰知道人家榮王還能走專業技術路線,一開口就把他給弄懵了。
但榮王這門外語學得太好了!
滿剌加本就嚮往天朝上國的繁華生活。這個國家甚至出過一個離譜的國王,去了大齊朝貢一次後,說什麼都不願意回來了,就想著在大齊過日子,還真就讓他在大齊過了幾十年,最後葬也葬在大齊。
榮王和滿剌加現任國王談起這事兒,現任國王臉上竟然還露出了憧憬之色,更是毫不避諱地對著福王吐露了心聲,「小王也很仰慕大齊的繁華,如果能像祖父那樣在大齊生活幾十年,葬在大齊,小王也是樂意的。」
榮王是位非常合格的將領,他領兵拿下高黎,並非是搶了別人的功勞。從定計到安排軍隊再到指揮,全都是他一人完成,最後還親自披甲沖在最前面,領著大軍踏破高黎王室城門。
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哪怕對海域不熟悉,也能捕捉到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這是大齊海路往來的要塞,擱陸地上,這叫兵家必爭之地。
榮王本來想從滿剌加國王那裡套點情報,回頭就找個理由領兵過來拿下馬六甲海峽。一聽滿剌加國王這話,榮王都驚訝地瞪大了雙眼,隨即就意識到,機會來了。
滿剌加國王十分羨慕倭島和高黎的遭遇。是的,榮王再三確定,他沒聽錯,是羨慕。
仔細一問,人家國王說了,大齊將倭島和高黎併入自己的領土後,並沒有將倭人和高黎人趕盡殺絕,也沒有讓他們全部當奴隸,甚至還給貧苦之人分田分地,讓他們有了能養活自己的資本。並且還是採取當地人治理當地人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大齊說,不管以前是哪裡的人,以後就都是大齊人。大齊百姓能享受到的待遇,他們都能有,就是要通過億點點小審核,心術不正的自然當不了大齊人。
甚至還有儒生穿著長衫,戴著發冠,一手紙筆一手書,打扮簡樸,行走於鄉間地頭,竟是在教百姓識字,教他們《大齊律》。
儒家本就注重教化,這樣的事,正統儒生們當然願意干。
滿剌加國王聽著羨慕極了。他也想讓他的臣民過上這樣的日子。這樣的話,哪怕他在大齊,都不用再為臣民擔憂。
啊這……
榮王和梁千山對視一眼,又大概將滿剌加國王的話翻譯了一遍。
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