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尽管这个时候,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包围了洛阳宫城。但是,洛阳依旧固若金汤。甚至可以说,王世充对洛阳的防守,做到了无懈可击,滴水不漏的地步。《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洛阳的具体防务:
城中守御甚严,大砲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
王世充拥有着远胜唐军的守城武器。比如,他有两个威力巨大的秘密武器。一个是抛石机,可以承载五十斤重的飞石,投掷两百步远;另一个则是八弓弩,这种武器,箭身如车辐粗细,箭镞则如巨斧一般,最远射程可达五百步,杀伤力极大。这两件武器,是王世充死守洛阳的绝世兵器。
洛阳城防坚固,王世充又婴城固守,李世民除了四面围城,也只能望城兴叹。王世充死守洛阳,唐军攻城毫无进展。几乎所有人都感觉攻城无望,就连唐高祖李渊也曾经想过从洛阳撤军。唯独李世民一人,坚定信念,绝不动摇,甚至不惜和父亲李渊发生分歧,顶住所有人的压力,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
李世民集结唐军全部主力,将洛阳城团团围住。紧接着,李世民指挥近十万唐军,四面攻城,昼夜不停,对洛阳发起了猛烈攻击。洛阳终究城池坚固,虽然唐军奋力进攻,但由于守城郑军的拼命顽抗,唐军连续攻城十几天,竟然没能攻克洛阳。在这个过程中,唐军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也没有拿下洛阳。
尽管唐军强攻洛阳,暂时受阻。但是,王世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甚至已经进入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与唐军几番交战,王世充折损了数万精兵强将,他赖以起家的“江淮劲旅”,基本上伤亡殆尽。因此,王世充困守洛阳,用于守城的部队,不过是一群残兵败将。再加上王世充的倒行逆施,导致他彻底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不少人都已经对他失去信心,纷纷要脱离王世充阵营。
比如,唐军攻城期间,洛阳城中,先后有十三位高级官员,想要翻城而出,倒戈投唐。可惜,事不机密,被王世充发现了。要知道,王世充对待政敌和背叛者,从不手软。结果,王世充一发狠,这十三人瞬间人头落地。不过,从另一个方面,也能反映出,王世充已然独木难支,濒临崩溃。
洛阳久攻不克,进展很不顺利,这让许多唐军兵将,不免有些失落、沮丧。而且,从武德三年七月到武德四年二月,唐军一直处于连续作战的状态,整个部队疲惫不堪。洛阳又一时半会打不下来,陷入泥潭。于是,唐军将士不由人心思归,萌生了返回关中的念头。
此时,唐军内部,退兵之声甚嚣尘上,不少将领也纷纷内心动摇,想要返回关中。果然,以任国公刘弘基为代表的唐军诸将,集体向李世民进言,请求班师回朝,休养生息,等将来有机会了,再次进攻洛阳。
诸将请求班师退兵,这显然与李世民的想法,背道而驰。李世民深知,洛阳一战,事关重大。如今,自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王世充逼入绝境,扫平河南各地。洛阳之所以暂时难以攻克,那是因为王世充在进行困兽之斗。如果此时撤兵,势必前功尽弃,唐朝统一天下的大业,也将遥遥无期。
所以,李世民耐心地对诸将分析形势,在他看来,河南之地,已经尽数被大唐掌控;王世充所能管辖的地方,仅剩洛阳孤城一座。如果一鼓作气,攻下洛阳,只是时间问题。倘若此时撤兵,必将功亏一篑:
今大举而来,当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风款服,唯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
与此同时,为了扼制军中的退兵流言,李世民的决心与手段,也是非常强硬,他立即宣布了一条严厉的军令,告诫全军将士:“洛阳未破,师不必还,敢言班师者斩!”面对秦王的立斩军令,唐军上下,瞬间平静下来,再也没有人提退兵之事。
刚刚稳定了军队的情绪,又有人动了从洛阳撤兵的心思。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唐高祖李渊。洛阳战况的军报,传至长安,送到唐高祖的面前。李渊得知前线战事后,也不由内心动摇起来。
唐高祖李渊认为,洛阳城防坚固,王世充又铁了心要死守,唐军很难在短时间内,攻下洛阳。既然如此,倒不如暂时从洛阳撤军,回到关中休整。何况,此番攻打洛阳,唐军基本占领了河南全境。返回关中后,唐朝应该好好经营打下的河南州县,以便为下一次进攻洛阳的战争打好基础。
很快,唐高祖发布密敕,命令李世民班师。接到父亲的密敕,李世民顿时左右为难起来。一方面,他不能公开违背父亲的旨意;另一方面,眼看胜利在望,他又不想白白放过近在咫尺的洛阳城。
思来想去,李世民还是决定,不能撤军,这场仗要继续打下去。可是,毕竟唐高祖的密敕已下,李世民总不能抗旨吧!经过一番考虑,李世民当即上表高祖,向父亲详细分析洛阳军情,同时,立下军令状,保证攻下洛阳。不仅如此,李世民特意委派参谋军事封德彝,入朝觐见,向唐高祖当面力陈:
世充得地虽多,率皆羁属,号令所行,唯洛阳一城而已,智尽力穷,克在朝夕。今若旋师,贼势复振,更相连接,后必难图!
李渊收到李世民的上表,以及听了封德彝的当面力陈,认为李世民分析得很有道理,便不再提撤军一事,支持李世民继续围攻洛阳。说服了父亲之后,李世民又对王世充展开心理攻势,他致书王世充,对他晓以利害,希望他不要顽抗到底。可是,王世充始终置之不理,不予答复,这是拒绝了李世民的劝降。
既然劝降不成,那就只剩下一条路了,打,打到王世充投降为止!不久之后,唐军趁夜行军,一举袭破了虎牢关,生擒荆王王行本、长史戴胄。夺取虎牢关,是李世民在整个洛阳之战期间下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李世民正是在虎牢关这个地方,彻底决定了洛阳之战的最终胜负,一战功成。
到了武德四年三月,针对洛阳久攻不克的困局,李世民及时调整攻城战术。先前,李世民大军围城,以为王世充主力被灭,肯定能迅速攻取洛阳。但是,他显然低估了洛阳郑军的守城能力。面对唐军的大举攻城,郑军决定殊死一搏,拼命死守。因此,洛阳才久攻不克。
不过,李世民非常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速胜不行,不如缓胜。于是,李世民改变了原先一味强攻的战术,采取了一种较为稳妥的方略:围困。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唐兵围洛阳,掘堑筑垒而守之”。李世民命令部队,在洛阳城外挖掘堑壕,修筑壁垒,要和城中王世充长期对峙。
很明显,李世民围而不攻,这是要活活困死王世充,切断洛阳与外界的联系,耗尽洛阳城中的粮食补给。李世民很清楚,王世充如今已今非昔比,主力损失殆尽,城内粮草短缺,而自己麾下有十万大军,帐下还有一大批善战的名将,更有后方源源不断的水陆补给线。供应前方大军。所以,李世民认为,跟王世充耗,自己完全耗得起。这样一来,李世民和王世充二人,就在洛阳城下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李世民一改变战术,马上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来,洛阳城中,已经极度缺粮。现在,李世民又对洛阳围而不攻,这样使得洛阳的形势愈发严峻,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曾经繁华富庶的东都洛阳,此时此刻,则完全变成了一副阴森恐怖,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城中乏食,绢一匹直粟三升,布一匹直盐一升,服饰珍玩,贱如土芥。民食草根木叶皆尽,相与澄取浮泥,投米屑作饼食之,皆病,身肿脚弱,死者相枕倚于道。皇泰主之迁民入宫城也,凡三万家,至是无三千家。虽贵为公卿,糠核不充,尚书郎以下,亲自负戴,往往馁死。
由于极度缺粮,造成了洛阳城内的通货紧缩,一匹绢有时候只能换来三升粟,一匹布也只能换来一升盐。以前那些价值连城的服饰珍玩,到这个时候,一分钱都不值,甚至贱如泥土。
洛阳城中的粮食,基本吃完了,连草根、树皮都吃完了。老百姓吃不上饭,怎么办呢?他们只能将泥土、米糠活在一起,做成面饼,暂时果腹充饥。可是,这样所造成的后果是,营养不良。许多百姓都身患重病,全身浮肿。一时间,饿殍遍地,死者不计其数,场面非常凄惨,不忍直视。
普通百姓如此,那些洛阳的高层官员,也好不到哪去。当初,皇泰主迁入宫城的百姓,总共有三万人家,而此时却剩下了不到三千家。洛阳百官,无论是公卿,还是尚书郎,也总是吃不饱饭,经常饿死一大片。
由此可见,李世民调整战术,围而不攻,无疑对王世充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时的洛阳城,只剩下一副好看的躯壳罢了,内部早已烂透了。战争进行到这一步,王世充真的是黔驴技穷,江郎才尽。
应该说,接下来,李世民只需继续围困洛阳,摧毁王世充的斗志,多则一至三月,少则半月,王世充将会彻底陷入弹尽粮绝,内外交困的绝境。届时,攻下洛阳,不过是举手之劳。说不定,还能不费一兵一卒,迫使王世充出城投降。洛阳之战打到现在,才算出现了一点胜利的曙光。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围困洛阳孤城,眼看胜利在望,攻下洛阳计日可期的关键时刻,情况却发生了骤变。一支远道而来的军事力量,突然直奔洛阳而来,介入唐、郑洛阳之战。由于这支军事力量的出现,使得本来明朗起来的洛阳战事,立刻变得尤为复杂。
这支远道而来的军事力量,正是称雄河北的窦建德军事集团。窦建德一来,如火如荼的洛阳之战,瞬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李世民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首先,王世充龟缩城中,洛阳久攻不克;其次,窦建德又率大军而来,支援洛阳。在这种情况下,唐军很有可能承受两线作战的压力,面临被王世充、窦建德两面夹击的危险。
如此,问题也就来了。窦建德作为称雄河北的一方霸主,他为什么不好好在河北称孤道寡,非要插手唐、郑两国的洛阳之战呢?窦建德支援洛阳,到底是出于公心,真心实意与王世充联合,对抗李唐;还是包藏祸心,别有目的?
对于窦建德的突然搅局,本已稳操胜券的李世民,又会如何应对这个棘手的局面呢?这位战无不胜的大唐战神,将怎样打破王世充、窦建德两股强敌的双层夹击,进而实现李唐王朝统一中原的宏图大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