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先料理了自己的老丈人姜桓楚,如今文仲率领大军驻守东夷之地,进出都得经过姜桓楚的领地,可以说是一块大号的绊脚石。再加上其平日里自恃国丈身份,从不将自己放在眼里。(说穿了,纣王之所以会娶姜桓楚的女儿,不过是政治联姻,为了稳住他罢了)
如今,他自知中了纣王的计,当即固态萌发,指着纣王的鼻子就骂。此时也没有什么三纲五常,规定女婿不能杀岳父。即便是有,二人也先是君臣,后是翁婿。纣王之前以雷厉手段,除了比干,撵走商荣,自然是没人敢劝阻他。
这却是一招杀猴儆鸡之计,言下之意便是:看见没,连老丈人都一点不心慈手软干掉了,你们剩下得悠着点吧!别以为我不敢杀你们~
这一招也是立竿见影,南伯候崇侯虎的态度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先是“坦诚”了姜桓楚邀请自己加入他谋反的阴谋,然后又一番忏悔,旗帜鲜明的站在了纣王这边,当起了忠臣。
如今,却是只剩下西伯侯姬昌这最后的威胁了!
只是,姬昌颇得民心,即便是纣王要杀他,也得好好掂量一番。这和曹操不敢轻易杀刘备,是一个道理。
就在这时,却有一个人送上了门来。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其人真名不详,伯邑考只是对他的称呼,就好像商纣王被称为帝辛一样。“帝辛”二字之中,“帝”是身份,“辛”才是名字。结合到一起,就叫帝辛。
而伯邑考也是这个道理,“伯”是指他在家中的地位,长子。(这点早就说过,古人长子为伯,次子为仲,三子为叔,四子为季。最典型就是江东孙氏,孙伯符,孙仲谋。这一套沿用到了我们现代对长辈的称呼之中,伯伯,叔叔)
而“邑考”,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他是“考”这个地方的领主。
还有一种说法是,西周自称小邑,将商朝称之为大邦。所谓“考”,就是爸爸、父亲的意思。(有个词叫如丧考妣,跟死了爹妈似的)
因此,“邑考”是指,周邑的国父。算是后人对他的一种缅怀,类似谥号。
伯邑考是个大孝子,他眼看着自己的父亲一直没有回去,便亲自来朝歌一探究竟。这可真是,羊入虎口啊!
纣王立刻喜上眉梢,设了个圈套,将他杀了。他心想:我正愁不知道怎么收拾姬昌哪~没想到你自己送上门来了!
于是,一时间,他计上心头,想出了一个令人作呕的毒计。
他将伯邑考做成了肉丸子,送到被囚禁的姬昌面前,挑明了一切,逼他吃下去!
不管老姬昌到底是扮猪吃老虎,还是真的表里如一的圣人,这一刻,看着摆在自己面前这份尚冒着热气得肉丸。他是悲从中来,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只可惜,他最后还是吃了!没错,他吃了!
这可不是我这里瞎编,原著中也是如此。(尽管电视剧中加工为他并不知情,还饿了很久)
你可以将他的行为看作是忍辱负重。但诸位也该知道,忍辱负重的人,大多数都不简单。
不知道诸位晓不晓得,一个异常残忍成语:易子而食。意思就是,到了灾荒年,活不下去,没吃得的时候,交换着孩子吃。
当然,这种情况少之又少,毕竟孩子都是自家的宝。即便到了生命存亡的关头,也下不了狠心痛下杀手。
但,这的确是真实存在过的情况。由此,诸位也就可以理解姬昌的行为了。也就是说,真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孩子也是可以牺牲的!抛妻弃子的刘邦,“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刘备,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侧面印证了古人的这一观念。
只能说,古人,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尚。
老姬昌被带到纣王的面前,他沦为阶下囚已有月余,早已没了身为西伯侯时的体面。他身穿破烂的囚衣,手脚上,受镣铐压迫的部分,在地牢湿气的作用下,大面积的溃烂发黑。银白色的须发油腻而又蓬乱,上面缠绕着杂草,更有虱子绕着他飞舞。
一双浑浊老老眼,眼眶发红,眼神木木的,写满了忧伤,呆呆的望着天花板。他浑身微微发着抖,仿佛每跨出一步,都是莫大的艰难,俨然是一幅行将就木的样子。
他木然的来到纣王的面前,扑通一声跪下,周遭除了他身上镣铐的脆响,便是磕头的咚咚声。
看着眼前这个失魂落魄,两眼无神,浑身发抖的老人。纣王得意的笑了!
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了,雄才大略的西伯侯姬昌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经受丧子之痛,悲痛欲绝,时日无多的老人。
于是,他将姬昌放了!
他认为这个老人再也无法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了,又何必再痛下杀手,玷污自己的名声哪?这个老人苦心培养的继承人已经没了,传说他有上百个儿子(其实只有十八个亲生的,其余多数是义子),待他百年之后,西周一定会陷入夺嫡的内乱。
彼时,作为商王的自己,已经消化了攻打东夷的胜利果实。说不得,还可以找借口插手西岐内部的继承。
他目送着这个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出自己的宫殿,期间还干呕了两次,直到最后消失不见。
却不知,这恐怕是他这辈子做过最愚蠢的决定,可谓是纵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