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咕做出了熟悉的东西方的对比图:
1492年,正是明朝唯一一位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在位。
当朱佑樘在内改“粮中盐”为“银中盐”、忙于治理水患,各种改革,对外开始限制“朝贡贸易”,取消了贡使的许多特权,让“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时,哥伦布携带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书信,率码丛领一支小型船队驶向遥远的未腔岁知世界。
从这一刻开始,华夏与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开始发生改变。
1492年,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正在参加浙江的乡试;
同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1498年,苏州人唐寅,或者说更熟悉的名字吴中才子唐伯虎,在南直隶的乡试里中了举人第一名,也就是解元;
同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
1499年,王阳明和唐寅同时参加明朝的会试,这是唐寅的第一次会试,也是王阳明的第三次会试;
同年,达·伽马回到了葡萄牙,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1522年,王阳明在绍兴赋闲,和学生讲论《
()大学问》;
同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已经到达尾声,成功返航……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朝的文化风气,主流依然是科举,而且是越来越狭窄的科举。】
不爱学习的年轻版王阳明连连点头:没错,科举多狭隘,还不如竹林广博,适合思考深刻的哲理!
而被牵连舞弊案的落魄唐寅只觉得快意:没错!既狭窄又逼人疯狂,还不如自己写书画画,浪迹江湖!
看到天幕把自己与西方的航海家对比,唐寅在落魄中发现了新的世界。
反正官场无望,不如,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这里先介绍一下,不是每朝每代的科举都很狭窄的。】
【隋炀帝初开科举时,分十个科目录取人才,叫做“十科取士”,招募的对象既包括治理国家的人才、也包括贯彻法律的人才、创作诗赋的人才;】
【唐朝时期,科举既有熟悉儒家经典的明经科,也有考才学的进士科,还有算科、书科,也是录取各方面的人才;
宋朝前期,科考以辞赋为主,从王安石开始,科举考试变成以经义为主;】
【到了明朝,科举考试依然是以经义为主,而且被局限在了朱熹章句的“四书”、“五经”里,以“四书五经”出题,要求考生以“四书”的集解回答,作答必须要带“圣人言”。
到明朝成化年间,科举进入八股时代,科举靠文章必须根据八股八段的程序化写作——这也正是传到清朝,被后世批判的明清“八股取士”。】
朱元璋暴怒:“这是谁这么愚蠢?八股取士,你这是偷懒!”
想不到,有一天大明的皇帝竟然被并列在隋炀帝的旁边,还是不如对方,朱元璋深以为耻!
李世民大开眼界。
“全天下文人只写八股文,那六部官吏如何安排?”
都写八股文,谁适合去兵部,谁适合去吏部,这怎么看???
刘彻摸了摸下巴,觉得后世也不是什么都先进,这科举制度不也是越走越奇葩。
【很多人可能说,八股取士也不是谁能会写八股文的,八股文写得好,那都是人才。】
【话虽然没错,但是一个国家只有八股人才不觉得可怕吗?】
明朝考生也疯狂点头:他们也不想!
正是因为严苛的八股取士,多少考生屡屡落榜,这八股文难度很大,为难了不少原本更擅长其他科目的考生。
【咕咕说几l个八股取士的后遗症:】
【首先,明朝朱元璋定下的四夷馆无以为继,科举不考外语,渐渐的没人学习,导致没有了懂外语外文的人才,加上朝廷推行“禁海”“禁边”政策,连日语、蒙古语、朝鲜语的人才都没有。
到万历年间,援朝战争时,朝廷竟然找不到懂外语的人,四夷馆几l乎快倒闭了!最后朝廷只能临时从宁波找了一个书生。】
朱元璋闭上眼睛,第
一次有了逃避心理。
他并非不知道外界的威胁,也并不是要完全不去关注外面的世界,四夷馆属于礼部,就是专门学外语、做外交部门,想不到竟然会没落到快倒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