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军事、贵族、百姓对医疗卫生的现实迫切需要,医学人才很早就引起了蒙古统治者的注意,即使在早期执行严苛的民族政策中,通译、医生、特殊工艺师乃至军将、官员,都会因特殊技能和机遇摆脱奴隶地位,成为被帝王倚重的人才。】
“这元朝皇帝,反而比我们汉人自己的皇帝开明。”
明朝时期,有部分工匠小声议论。
老一点的长辈嗤笑一声:“想什么呢,开明的话为什么那么多起义的?你以为只有我们现在的皇帝一支起义军吗?大家都活不下去,天底下遍地都是闹事的。”
工匠有些不解:“可是天幕这个听起来不错啊。”
“立国之初,要收拢人心罢了。”经历过许多事情的老人冷笑,“等天下稳定了,汉人温驯了,就开始恢复真实的嘴脸。”
说着,他自己突然忍不住叹气:“别说这蒙古皇帝,哪个皇帝不一样哦。”
有外敌威胁时,就对自己百姓客客气气,各种政策各种福利;
一旦真正的天下太平,看似好像周围敌人都打平了,就开始恢复统治者的真实面目,奴役,压迫,随之而来。
老人对天幕上所谓的开明君王根本不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后世。
不知道后世的平民百姓,还用受到这样的压迫吗?
千年以后的世界,与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1261年,太医院使王猷向元世祖奏报请求恢复因为战乱荒废的医学校,忽必烈下旨给中书省长官忽鲁不花,派遣太医院副使王安仁,悬挂金牌,前去随路,设立医学。】
【忽必烈下令,各科医学生必须学习《素问》《难经》两部医学理论著作,和由北宋太医院编纂的《圣济总录》,公元1284年,又令翰林承旨撒里蛮、翰林集贤大学士许国祯,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本草》。】
【公元1285年,忽必烈再次下令,让今后从医者必须精通四书,这里的儒家四书是作为医者的道德要求“四书实为学之本,进德之门”,同时还要求掌握《尚书》《春秋》等儒家基本经典。但是大家需要注意,这时候已经属于医为主,儒为辅。】
一句主辅不同,让各朝的儒生和医者再次掐起来。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十三科,以及宋朝的针灸铜人,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宋人王惟一用青铜浇铸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在宋朝时供医学临床使用,并且绘制图经颁布各州。两个铜人一个放在医官院,一个放在相国寺。】
【到元朝时期,因为战乱,也因为年久失修,王惟一铜人损坏到无法使用,直到1265年,尼波罗人阿尼哥将之修复完成,被安置在了三皇庙,再次恢复使用。】
三皇庙内有历代名医像,东有神机堂,神机堂里就放着铜人、针灸图二十四幅。
五脏旁边注释为溪谷所会,各为小窍。
又刻针灸经于石,
其碑之题篆是宋仁宗的亲笔御笔。
“咦,这不是我大明的针灸铜人吗?”大明太医院的太医看到天幕放出来的针灸铜人模样,顿时觉得十分熟悉。
洪武年间,针灸铜人被朱元璋从三皇庙取入宫中,只留下图经,从此,针灸铜人就成为了深宫之宝。
【从此之后,不少学医者会把铜人腧□□描摹下来,拿回家中,在书房甚至卧室的墙上悬挂经□□,日日观看,早晚查看审视学习、】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哦,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古代的中医馆,挂着腧□□;
现代的中医馆,墙上依然挂着腧□□。
荆咕将古今两个中医馆的图片并排放在一起,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对比的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
尽管画法不同,色彩不同,但是许多相似的穴位与经络,仿佛是不同时空相同的文化脉络,将从古至今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文化串联在一起,一直深入华夏文明的骨髓,深入历史画卷的底色。
初时,看着不起眼,但是摊开之后细细查看,就能看出那共同的文化交叠。
蒙元时期的医者,看到后世的中医馆,再看看自己的中医馆,突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动。
尽管时空相隔千年,但是那熟悉的药柜,熟悉的腧□□,熟悉的经络穴位,仿佛在告诉他:你虽然看似渺小如砂砾,但是你的努力汇聚入医学,依然一起流传到了后世,造福了后世子孙。
“他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医者喃喃低语,似乎在说给病人听,也是在说给自己听。
【说了针灸铜人许多次,从宋朝说到元朝,那么针灸铜人如何使用呢?】
荆咕放出一个简单的模拟效果动画:
在教学或者考试时,先在铜人体表涂蜡,使穴位、经络被覆盖,孔穴亦被蜡堵住,再向铜人体内注水,让学生选穴扎针,若取穴有误,则针不能入。若取穴正确,则水可以从拔针之后的针眼里射出。
“快快快!记下记下!”
先是清晰的大幅腧□□,然后是针灸铜人的全身图和穴位备注,如此清晰,让帝王和民间有条件的名医都激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