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赵公明和蔡京这一对敢于破坏位面平衡的危险组合,中原四大仙人派出精干力量,昼夜监视之,丝毫不敢松懈。
安庆城北的某处道观内,蹲守半年之久的入云龙公孙胜,终于睁开双眼。
就在刚才,他感受到蔡太师府较为诡异的神力波动,看样子,赵公明的终极大招,快要启动了。
公孙胜不敢怠慢,立即找来追命、李师师、燕青,让三位高手快马加鞭,将消息传送给各自的势力。而公孙胜自己,则星夜驾云,赶赴蓟州,向师尊罗真人汇报。
罗真人拂尘一扫:“看来,咱们也要进行下一步了。许久未曾下山,且随贫道去梁山瞧瞧。”
公孙胜疑道:“您不去淮西,阻止赵公明的行动吗?”
罗真人道:“疯狂之后,不过是一场虚妄而已,且让那厮再蹦跶几天。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赵公明的事情,不是你我之力,能够解决,还得找到有缘人才行。”
……
此时的梁山,正在为攻占汴梁、洛阳两座重要城市,以及河南的大片土地,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
为了尽快安定人心,王小飞请吴用出马,特意将辛赞、晁迪、赵明诚、李清照等文化界的高人请了过来,大家一起商量商量,如何确立梁山政权的合法性,同时减轻士大夫群体对梁山势力的抵触情绪。
听吴用讲明来意后,辛赞、晁迪不禁对望一眼。
看样子,北宋江山的末日,即将来临。
梁山能考虑到这一层,说明他们军事方面的准备,业已完善,拿下汴梁政权,不成问题。
经过与北方金国三番五次的拼杀,梁山的军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将大宋官军远远甩在身后。
之所以要多此一举,是要让中原大地的百姓,尤其是读书人群体,尽快熟悉梁山的统治。
辛赞建议道:“学子们寒窗苦读,无非是为了功名二字,梁山若能继续科举取仕,肯定会受到读书人的欢迎。”
吴用道:“科举肯定是要开的,但与之前相比,要有所变化。辛兄,今日与你们商讨的重点,其实是土地问题。”
“土地?”
“不错,根据我们的调查,汴梁的权贵势力,占据了京畿十之八九的土地,他们说这些田土是自己的祖产,实际都是巧取豪夺而来。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官宦势力所占据。我梁山既然要取中原之地,便决不能容忍此等事件再度发生,必须要将权贵兼并的土地,分给广大百姓耕种。”
由于土地政策的灵活性,宋代的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与北宋最后的衰败腐朽,不无关系。
梁山不仅要推翻赵宋江山,还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所以土地兼并这一顽疾,必须得到根治。
晁迪思忖后道:“梁山的做法是对的,但如果操之过急,恐怕会适得其反。倒不如留有余地,用较为温和的手段,逐步没收京畿的土地,军师大人以为如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吴用笑道:“晁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梁山的想法也是这样。还希望诸位能联系在京畿的故友,将梁山的政策宣传一番,减轻大家的疑虑。而梁山的脚步,绝不仅限于中原一隅之地,今后若能开疆拓土,困扰中原百姓的土地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
由于李俊海军船队的开拓,梁山已经认识到南部海疆之外的广大地域,等统一战争结束后,海外的领地也要进行占领,到那个时候,田土会多到数不清的地步。
辛赞、晁迪、赵明诚、李清照等人,都是读书人中的翘楚人物,有他们在中间传话,让汴梁、洛阳两地的官宦势力,意识到梁山的决心和意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对于读书人中的败类,必须要加以清算。尤其是金兵入侵时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投降派、软脚虾,有一个算一个,都得抓起来抄家问斩。
……
在吴用与几位文化大咖交流的同时,王小飞的房间,又有两位宗教界的人士,前来造访。
“王施主,别来无恙乎?”
“呦,原来是罗真人,公孙道长,真是好久不见。”
“呵呵,该见到时,总会见到的。贫道上回交予王施主的心法,练得如何了?”
“唉,最近实在是太忙,根本没有时间,马马虎虎练到第三层,就再无寸进。”
“嗯,梁山军务诸事庞杂,确实需要施主多多费心。但南方突然有变,我给你的那篇心法,可要抓紧了。”
“南方?南方出了什么事?”
“只是出现一点苗头,但若任其发展,将来只怕是天倾之祸,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