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两次也就罢,徐氏偷偷的也就借了,可都来管她借,又不止一人。陈坚的俸禄也不高,一个五品官,能有多高的俸禄,很多时候还得徐氏的嫁妆贴补。
一家人过日子都是能省就省,如今倒好,省下的银子都被人借走了,还一副你就该借我的模样。
不怪素来脾气好的徐氏会生气。
就是她脸皮薄,不好意思说,就只会气自己。
“那这事,阿坚可是知道?”听完后,招儿问道。
果然徐氏摇了摇头。
事实上谁不要点面子呢,自家姐姐闹出这样的事,徐氏怎么好意思当着丈夫提。
如此这般可就难办了。招儿一时也给不了什么好主意,便问道:“那你是怎么打算的?”
“我今天拒了她们,希望她们能识趣些,以后别再来了。其实我大姐二姐还好,就是三姐、四姐……”
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不过这种事招儿也不好插言,只能安慰徐氏既然她自己有主张就行。
而与此同时,前院书房里,陈坚和薛庭儴也在说话。
“庭儴,你真打算这么干?你要知道,这事一旦提出,你可就成了众矢之的。”
“我当然知道。阿坚,你该不会以为有灾就赈,只要朝廷有银子贴补,这事就算完了?并不是这样!你有没有想过,如今沿海几地开阜,海上贸易日异月新,生机勃勃,为朝廷广纳天下之商税。银子要多少有多少,国库终于不虚空了,军饷有了,赈灾银子也有了,朝廷越来越富,俨然太平盛世即将到来。”
薛庭儴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却突然戛然而止。
“难道不是这样?即使还有贪官污吏,可吴系一派倒塌,已经根除了一半,朝中虽有弊政,但陛下文治武功,未来可期。”
“那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成船的丝绸和瓷器,以及我大昌产出的各种货物,从大昌运出,换回的是白花花的银子。银子看着非常喜人,可其背后代表着什么含义?”
薛庭儴站了起来,说得语重心长:“织丝绸需要蚕丝,蚕只有吃了桑,才会吐丝,桑得有地才能种出。你可知仅是去年一年,有多少江南一带的百姓改稻为桑?又有多少百姓弃农从工?民间有云,苏松熟,天下足,可近几年苏松乃至湖广一带,产出的粮食却年年都在减少。
“不光百姓们改桑,那些大户人家们也将许多良田都改成了桑园。都以为拿着银子就能买粮食,实际上等真正需要粮食的时候,拿着银子却不一定能买到粮食。就好比去年。”
听到最后一句,陈坚不禁一抖,手里的茶盏被打翻了。
他顾不得去管这些,急道:“那你的意思是?可、这其中实在没有什么必要的关联。难道去年买不到粮,不是那些大户人家故意屯粮,待价而沽,怎会和开阜扯上关系了?”
薛庭儴叹了口气,来到桌案前,提起一根狼毫笔在宣纸上画了个圆。
“明太祖定天下税亩八百万余顷,征粮三千万石,于是下旨‘永不起科’。我大昌与前朝相比,土地一寸未失,征粮却一年比一年少。为何会一年比一年少?因为那些免赋税的人,一年一年在增多,每个秀才免多少,每个进士又免多少?拢共只有这么大的饼,前来吃饼的人却在增多,而如今又多了一个——开阜。”
所以不是大昌没粮,大昌有粮却屯在极少数的大户手里。老百姓眼馋改稻为桑中间的差价,自然会拔了稻换种桑树,可老百姓的数量却是占了整个大昌所有人口近九成之多。
朝廷管不了那些大户,只能从百姓手里收粮,稻田都改成桑园,收上的粮食自然就少了。且大昌素来有这种规矩,若是粮食不够,缴价值同等的银子也可,所以朝廷手里的粮食也少了。
若是无灾也罢,一旦闹了灾,百姓只有银子,没有存粮,就只能饿死。
朝廷空有银两,没有粮食赈灾,只能面临下面大乱的境况。
“那照这么说来,朝廷开阜反倒开错了?”
薛庭儴摇了摇头:“当然不是。”
开阜自然是好的,不但能输出大昌多余的东西,还能解决百姓劳力过剩的问题,让那些没有田地的百姓,可以养家糊口。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最核心的地方,土地兼并太过严重。当然也有些其他原因,而归根究底还是在土地上。
这也是薛庭儴为何想去捅那个马蜂窝的主要原因。
恰恰,这也是嘉成帝想看到的,这才是他为何会把薛庭儴放到户部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