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中,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顾青彦,下笔如有神起来,不得不说这秀才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有了梗之后,迅速地就铺开了剧情。
故事围绕上京边上的一个大书院展开,这个叫东林书院的大书院里,有众多五湖四海而来志于学的学子,分为甲乙丙三个班,其中甲班均是生员,俗称秀才,男主角孟浩然无疑是甲班一众秀才中最亮眼的一个。
他年纪轻轻十几岁就考中了秀才,学识突出、文笔斐然,在甲班中向来是名列前茅的,经常受到夫子们的赞誉和同窗们的吹捧,再加上长相和家世都颇为不俗,性格就有些倨傲和飘然。
这一个开头顾青彦写得下笔如有神,就以自己前几年在京城学堂的求学经历为蓝本而成,只需要替换一下人名、地名这些,连心理状态都是类似的,他当时作为书院里最年轻的秀才,一时是有些得意忘形,总觉得自己就是《诗经》中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自认为仪表堂堂、一表人才、学识渊博、心胸宽广、光明磊落的他,那时候正如这故事里的孟浩然一样,虽然面上保持着基本的谦逊有礼,心里却倨傲得很,目下无尘,只想着赶紧考中举人和进士,然后如父亲一样入朝为官,大展宏图。
现实中的他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遭遇当头一棒,父亲身死,自己被人追杀,历经九死一生后逃了出来,再也不是当初目下无尘的样子了。
却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一切,他才算是开始真正接触普通人的世界,不美好却很鲜活,让他一度愿意沉浸于其中。
而故事里的孟浩然却没有遭遇这些,他平静地享受着自己的书院生活,继续享受着众星捧月的感觉。
可是一日,他所在的甲班突然转入一名叫易山的人,明经、诗赋、经义、书法等处处都与他不相上下,甚至策问还经常略胜他一筹,骄傲的他备受打击,便时刻关注着易山,处处不自觉地与之相比。
不断对比及切磋之中,两人越走越近,渐渐成为经常讨论各种问题的好友,两人年纪相当,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一致,一时相交甚欢,短短两月就觉得已经是挚友了。
可是有一天,易山却突然消失不见,孟浩然到处询问都无人知道易山的下落,他这才意识到,易山似乎从来没说过自己的家世背景,唯一知道他详细来历的书院院长却三缄其口,怎么都不说易山的来历,他想寻人都无处去。
好友的不告而别,让他一度总有被人抛下的感觉,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打击的他失落异常。
可是生活还要继续,时间就继续往前过,转眼又到了三年一度的秋闱,孟浩然顺利地考中了举人,高兴之余,不由得又想起杳无音讯的易山,想着他学识那么好应该也考中了吧。
他便心心念念到时候能在明年春天的会试中见到人,心想着自己到时候一定要质问于他,为什么就此失联。
可是直到会试结束,他都没看到易山,这人便成为了他心里的一根刺,一时拔不出来,卡在了心里。
后面他又去参加殿试,凭借出色的学识,被皇帝赐进士及第,成为新出炉的探花,春风得意马蹄疾,此时他已经差不多忘了那个同样惊才绝绝却不告而别的易山了。
家里之前就给他定了亲,金榜题名后自然便是要成亲了,虽然他没见过与自己订婚的世家女子,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便顺从地答应了。
当夜喝得微醺,揭开盖头的时候,他才发现这新娘子有些眼熟,竟然有些像消失很久的的易山,他不禁觉得自己有些魔怔了,那易山只是个男子,怎么可能和自己的新娘相像,一时又气自己竟然这么久都还没有忘了那个人。
他使劲儿地揉了揉眼睛,酒意都清醒了三分,可是再定睛一看,这人确实和易山有些像啊,只是装扮更女性化一些。
正当他震惊疑惑之时,对面的女子则轻轻开口道,“夫君,听我慢慢道来。”
然后她便在孟浩然瞪大双眼中,说明之前与之相交的易山就是她自己,原来她早就知道家里给她定亲的人,便借用了表弟的身份去学院,后来被家里发现这才不得不回去,来不及道别。
孟浩然第一反应是震惊,随即就是大喜,没想到自己的新妇竟然就是自己当初交心的好友,可真的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和他乡遇故知人生三大喜同时实现了。
故事到这里便快结束了,后面只简单说了下孟浩然此后一路顺利升官,家中还有红颜知已相夫教子,好不快活。
顾青彦点灯熬油前后雕琢了好几个晚上,遣词造句和故事情节他都觉得没甚么问题了,这才又找了时间让同一个屋檐下的韩采薇“斧正”。
韩采薇看完整个故事,不由得感叹他的文笔确实好,整个故事一气呵成,可是读完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