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书畅所欲言即可。”
“太师,考成法虽妙,但地方远不如朝廷清明,下官斗胆,若各地真按照朝廷所颁法度来执行,那谪免的官员至少在六成以上,而非短短三成。”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高俅当然知道无论他如何做都会有漏网之鱼,只是……
“李中书何出此言?”
“回禀太师,此事下官也算亲眼所见了。在地方,考成法有两处不妥,一是监察力度,事实上,在一些偏远地区,朝廷的律法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纸空文,他们只需出点银子就能让上级官员将他们的名字在考核录中划去,如此他们便可安心的在地方做他的县官。第二就是地方官员欺上霸下,有些官员为了升任,强行让下级官员完成自己上书之录,甚至多征税收,致使不少百姓也深受其害。此二点若不早做惩治,必留后患。”
“他们当真是可恶!”
“太师明白便好,其实第一种官倒不可怕,他们最多算是无为庸碌之辈,而后者如同堤中蚁穴,若不及早清除,千里之堤亦可毁于一旦。”
高俅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来这这么久了,他一直将心思放在经济、军事以及征伐上,如今后患已除,也是时候将心思放在肃清上了。
不过在这方面高俅也只是个半吊子而已,他充其量能捡捡前人的智慧,却无法做到结合实事给出对应之策。
“依中书看,此事何解?”
“回太师,可让朝廷派出巡抚使各地巡视,想来威慑之下,地方官吏不敢造次。”
“若巡抚使与地方官吏勾结又当如何?”
“不妨让御史台、谏院、监司各出一人互相监督,再派通判各地暗访,地方官吏互举,设封驳以受民愿,如此多措并举必能正我律法。”
高俅满意点头:“中书既有此策,何不禀明官家,以施其治呢?”
“这……”
“李中书,高某不才,虽于一道不甚精通,却得官家厚爱得此高位。”
“可即便如此,高某也知道利民之策该受万民敬仰才对,若有人禁之反之,本官就不得不用手中权利去问问他安得是什么心了。”
李纲闻言会心一笑:“下官明白了。”
“李中书,这上好的双井茶,再不饮就可惜了。”
“那下官便以茶代酒,敬太师一杯。”
“请。”
“请。”
翌日
在高俅及一众大臣的帮助下,李纲的请奏得以顺利通过和实施。
高俅对此也十分满意,像李纲这种文武双全、力主抗金、忧国忧民的治世能臣,高俅恨不得让他即刻担任宰相之位。
不过路还得一步一步走,包括李纲力荐的张所、傅亮、宗泽等人,高俅绝对要在退休前将他们推上高位。
找人这事高俅还是在行的,百年之后的事他管不着,但在他百年之前,他要给大宋留下一副最好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