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澜小说

墨澜小说>巍巍大唐:开国 > 第十三章 河北叛乱1燕赵惊变(第2页)

第十三章 河北叛乱1燕赵惊变(第2页)

其实,河北发生叛乱,且规模大,范围广,绝非偶然,而是事出有因,或者说是多方矛盾爆发的结果。首先,河北叛乱的直接诱因,就是唐朝的地方官吏,对河北的窦建德旧部实行一系列的高压政策。

前文屡次提及,窦建德在河北享有极高的威望。因此,对于窦建德的兵败被擒,命丧长安,他的许多旧部,为此义愤填膺,心中积攒着熊熊怒火,总想为夏王窦建德报仇。一场阴谋,正在悄悄酝酿。

为了替窦建德报仇,这些窦建德的余党、旧部,展开了报复李唐的行动。怎么报复唐朝呢?自从窦建德兵败被杀后,他的旧部,纷纷聚集于河北,化整为零,散落在民间,抢夺藏匿了不少财物,并流窜于乡闾之间,横行霸道,为害一方。窦建德旧部的种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河北当地的社会治安,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着实令河北的唐朝地方官员,大伤脑筋。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帮夏国余孽,是故意和大唐作对。如果长此以往,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让夏国势力死灰复燃。与其到时候追悔莫及,还不如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因而,唐朝的地方官吏,决定采取强硬的高压政策,镇压蠢蠢欲动的窦建德余党,消弭隐患。

于是,唐朝地方官吏立即在河北境内,大量追捕窦建德余党,严加搜查,将他们绳之以法。关于如何处置窦建德、王世充余党,唐高祖早有指示,尽量以安抚、宽容为主,不要搞得满城风雨。

然而,留守河北的李唐地方官员,显然没有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指示,不仅没能怀柔安抚,反而严酷镇压。纵使窦建德的旧部为非作歹,刻意挑衅,也要讲究合适的策略。这样一来,恰恰激化了双方矛盾。唐廷方面的大量追捕,使得许多窦建德的余党,开始惶惶不安,四处逃窜,心中更是加深了对李唐的憎恨。

由于窦建德余党的蠢蠢欲动,出于稳定河北局势的需要,当地的唐朝官员,实施了简单粗暴的高压政策,大张旗鼓地搜查与围捕,搞得许多夏国旧部人心不安,群情激愤。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不满、愤怒、仇恨的情绪,一旦积压到某种不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如同火山爆发,全部被释放出来。

终于,这个火药桶,还是被点燃了。对于唐朝的一系列军事化管理,不少窦建德旧部,开始躁动起来。他们觉得,李唐逼人太甚,简直不给我们活路,与其沦为案板上的鱼肉,倒不如直接反了。从此刻起,窦建德旧部中的一些人,开始私下密谋起事,打算时机一到,就立刻重树旗帜,兴兵反唐,恢复大夏政权在河北的统治。

很快,有两个人率先跳了出来,主动提出起兵反唐,谁呢?窦建德的两员旧将:高雅贤、王小胡。他们两个人,原本家在洺州,结果却遭到了当地唐朝官吏的围捕。为了躲避官吏的搜捕,高雅贤、王小胡二人,只得背井离乡,离开家乡洺州,逃亡至贝州。高、王二人来到贝州,揭开了河北叛乱的序幕。

高雅贤、王小胡刚来到贝州,恰恰这个时候,唐高祖李渊下令,征召贝州的窦建德故将范愿、董康买、曹湛以及高雅贤等人,前往长安。众人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一致认为,李渊没安好心,征召夏国旧将入京,只怕是请君入瓮之计,要将众人一网打尽,与其等死,不如奋力一搏:

王世充以洛阳降唐,其将相大臣段达、单雄信等皆夷灭;吾属至长安,必不免矣。吾属自十年以来,身经百战,当死久矣,今何惜馀生,不以之立事。且夏王得淮安王,遇以客礼,唐得夏王即杀之。吾属皆为夏王所厚,今不为之报仇,将无以见天下之士!

从窦建德旧将密谋的一番话,能够得出两个结论。首先,他们以王世充君臣的下场为前车之鉴。洛阳之战,王世充一败涂地,向李世民投降,献出洛阳城。随后,大批洛阳的文武百官,与王世充一起投降李唐。结果,王世充麾下的主要将相段达、单雄信等人,被相继处死。就连王世充,也在流放途中死于非命。

有王世充君臣横死的教训,这些夏国旧将,对李唐王朝充满了不信任。在他们眼中,长安就是龙潭虎穴,一旦去了,便成了待宰的羔羊。所以,从自身安全的角度,长安也是万万不能去的。

其次,夏国旧将指出了一个非常犀利的问题,李唐无情无义,作为夏王窦建德的旧部,我们要为夏王报仇。不难看出,窦建德的被杀,对于唐王朝而言,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副作用,形成了一连串的恶性循环。

应该说,唐高祖李渊执意处死窦建德,无疑是政治上的一项重大失误。窦建德之死,激起了河北旧部的公愤。想当初,窦建德攻打唐朝潼关以东地区,俘虏了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可是,窦建德并没有杀掉淮安王李神通,反而对他以礼相待。如今,窦建德兵败被擒,却被唐朝痛下杀手。因此,夏国旧将认为,李唐蛇蝎心肠,残忍狠毒,毫无人道主义可言。

的确,处死窦建德,是李唐王朝的失策之处。前文说过,窦建德为人宽厚,体恤百姓,从善如流,深受河北军民的爱戴与拥护。在河北地区,窦建德具有至高无上的威望。与王世充截然不同,史书中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

建德义伏乡闾,盗据河朔,抚驭士卒,招集贤良。中绝世充,终斩化及,不杀徐盖,生还神通,沉机英断,靡不有初。及宋正本、王伏宝被谗见害,凌敬、曹氏陈谋不行,遂至亡灭,鲜克有终矣。然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正因如此,当听闻窦建德之死的消息时,河北地区的老百姓,还是感到非常悲伤,如丧考妣。甚至到了中晚唐时期,河北一带,依然有祭祀窦建德的民俗。关于这一点,唐人殷侔撰写的《窦建德碑》,有着准确的记述:

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而及人者存也。

倘若当初,李渊能够刀下留人,保住窦建德的性命,利用窦建德的政治影响力,招抚河北各部。或许,效果会大不一样,河北的局势,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唐高祖之所以坚决处死窦建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先前李密叛唐的影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绝不能留下隐患。

于是,窦建德曾经的许多旧部,通过窦建德在河北军民中的崇高威望,以及为窦建德报仇的心态,大肆煽动舆论,上蹿下跳,密谋叛乱,只等万事俱备之后,便揭竿而起,正式与李唐开战。

既然决定起兵造反,当务之急,就要解决首领人选问题,必须要让一个有能力的人站出来,挑这个头。那么,让谁出来挑头呢?思来想去,他们打算用一种方式决定:占卜。经过占卜,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让一个刘姓之人领导众人,则大事可成。所以,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人,正是窦建德的旧将刘雅。

随后,众人找到刘雅,将谋反的计划和盘托出,希望刘雅可以出任起义军的首领。没想到,刘雅断然拒绝,这可是抄家灭门的谋逆之罪,他可不想为此丢了性命,说道:“天下适安定,吾将老于耕桑,不愿复起兵!”看到刘雅这么不配合,众人勃然大怒,又担心刘雅向唐廷告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便将刘雅杀死灭口。

杀掉刘雅后,很快,又有一个刘姓之人,浮现在众人的脑海之中,谁呢?汉东公刘黑闼。那么,这个汉东公刘黑闼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众人会看中他呢?老实讲,在夏国诸将当中,刘黑闼的确非常出类拔萃。

刘黑闼,贝州漳南县人,与窦建德是同乡。根据史书记载,刘黑闼年轻时,狡诈蛮横,嗜酒好赌,不治产业。因此,刘黑闼家境贫寒,经常要依靠窦建德的资助度日。

后来,隋末战乱,刘黑闼投奔了农民起义军首领郝孝德,不久加入瓦岗军,被李密任命为裨将。可是,好景不长,洛阳北邙山之战,瓦岗军大败,刘黑闼被王世充俘虏。王世充素来听闻刘黑闼勇猛善战,便对他委以重任,拜为骑将,率兵驻守新乡。

虽然,王世充对刘黑闼给予高官厚禄。但是,刘黑闼一直瞧不起王世充,耻于在其麾下效命。不久,趁王世充不备,刘黑闼公然率部,逃回河北,投奔自己的同乡好友夏王窦建德。看到刘黑闼率部来投,窦建德大喜过望,任命他为将军,封汉东郡公,并且命刘黑闼率领军队,东西袭击。

刘黑闼投奔窦建德后,经常率军冲锋陷阵。而且,刘黑闼本人也足智多谋,对各路敌军的虚实,了如指掌。譬如,每次打仗之前,刘黑闼必派斥候侦察,有时还深入敌后,实地考察,再发起突袭。故而,刘黑闼每战总能大获全胜,军中之人都称他神勇异常,是夏军中的第一名将:

黑闼既遍游诸贼,善观时变,素骁勇,多奸诈。建德有所经略,必令专知斥候,常间入敌中觇视虚实,或出其不意,乘机奋击,多所克获,军中号为神勇。

武德四年五月,虎牢关之战,窦建德兵败被擒,夏国灭亡。刘黑闼被迫解甲归田,藏匿于漳南老家,每天以种菜为生,闭门不出。实际上,刘黑闼也是在暂时蛰伏,等待时机。

终于,有人找到刘黑闼了。夏国旧将杀死刘雅后,自然想起了隐居在家的刘黑闼。由于刘黑闼之前的经历,众人一致认为,他是反唐领袖的不二人选。最先推举刘黑闼为主公的人,正是窦建德旧部中的范愿,他对大家说:

汉东公刘黑闼果敢多奇略,宽仁容众,恩结于士卒,吾久常闻刘氏当有王者,今举大事,欲收夏王之众,非其人莫可。

听了范愿的提议,众人纷纷表示赞同,如果一定要让刘氏为王,刘黑闼实至名归。打定主意后,众人一起前往,拜谒刘黑闼。当时,刘黑闼正在田间种菜,众人来到之后,据实相告,说明来意。结果,刘黑闼没有像刘雅那样不识抬举,而是欣然接受。刘黑闼蛰伏了这么长时间,就是在等待这一刻。

然后,刘黑闼宰杀了自家的耕牛,置酒宴请夏国诸将。在酒宴上,刘黑闼当场拍板,定下了反叛李唐的大计。至于刘黑闼,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叛军首领。很快,刘黑闼纠集了一百余人,准备发难。

武德四年七月十九日,趁着唐军不备,刘黑闼率领叛军,迅速袭占了漳南县城。至此,河北叛乱,正式开始了。一场威胁李唐中原之主地位的军事浩劫,如同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

唐朝建国之后,为了应对随时突发的军事危机,唐王朝实行了一种军事制度,于各道设置行台尚书省,无事则中止。设置行台尚书省,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军事机构,用于解决紧急军情。

当得知刘黑闼起兵作乱的消息后,李唐朝廷立即在洺州设置山东道行台,魏、冀、定、沧四州,并置总管府,由淮安王李神通出任山东道行台右仆射,负责指挥河北唐军各部,围剿刘黑闼叛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