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世民打起仗来不要命,身为三军统帅、大唐秦王的他,经常一马当先,身先士卒。这种颇有些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数次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慈涧遭遇战,洛阳城下的激战,北邙之战,青城宫之战,便能说明一切。
说起来,李世民的胆子可够大的。这么艰巨的诱敌任务,他竟然只和尉迟敬德两个人,带领四名骑兵,前往夏军大营前挑战。尉迟敬德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他是唐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武艺高强,勇冠三军。
当初,唐军攻打洛阳期间,北邙之战,王世充麾下第一骁将单雄信,曾经直逼李世民,差一点要了李世民的性命。关键时刻,还是尉迟敬德挺身而出,策马持槊,一槊将单雄信刺于马下,于乱军之中,救了李世民一命。所以,李世民对于尉迟敬德的能力,是相当肯定的。临出发前,李世民豪情万丈,对尉迟敬德说了这样一番话:
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这句话是说,李世民告诉尉迟敬德,咱俩一道出去,寡人手持弓箭,将军手执长枪,在后紧紧跟随,驰骋千军万马之中,纵使敌军有百万之众,能奈我何!言外之意就是,此次诱敌,定能马到成功。
可是,即使李世民再怎么豪气干云,尉迟敬德再怎么勇猛,仅带四名骑兵,就敢于去袭扰夏营。说出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弄不好,非但无法诱敌成功,甚至还会丢了性命。谁也不会想到,李世民竟然成功了。
四名玄甲军骑兵,在李世民、尉迟敬德的带领下,渐渐逼近夏军大营。行军路上,李世民一边走,一边对尉迟敬德说:“贼见我而还,上策也。”意思是说,就凭这六个人,要给窦建德一个厉害瞧瞧。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距离窦建德大营只有三里的地方,李世民、尉迟敬德一行,与夏军的一队游动哨,狭路相逢。本来,这队夏军游哨,看到对面的唐军,人数极少。况且,他们并没有见过李世民的真面目。所以,夏军误以为李世民、尉迟敬德一行人,只是一支普通的唐军斥候,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万万没想到,李世民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倒是一点没有自持身份,竟然主动亮明自己的身份,朝着对面的夏军游哨,干脆利落,一声响亮的断喝:“我秦王也。”直截了当地告诉夏军,我就是李家二郎,大唐的秦王,此次东征洛阳的唐军统帅,有本事尽管放马过来。
说罢,没等夏军反应过来,李世民弯弓搭箭,“嗖”的一箭射出。要说,李世民百步穿杨的箭术,那可不是吹的。只见,对面的一员夏军大将,瞬间应弦落马,倒地毙命,被李世民一箭射杀。
需要清楚的是,李世民与夏军游哨交锋的地点,距离窦建德的中军大营,仅有三里路程。李世民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又公然射杀了一员夏军大将。显然,这一切,窦建德是看到了。起初,窦建德与众多夏军士兵一样,并不认得李世民。可是如今,李世民公开亮明身份,主动挑战,反倒让窦建德如梦初醒,发觉此人竟然是李世民。
得知李世民的身份后,窦建德颇为愤怒。李世民身为威震天下的大唐军神,居然只与一员战将,带着四名骑兵,明目张胆地来大营前挑战。在窦建德看来,年轻的李家二郎,简直不把自己和大夏军队放在眼里。
既然李世民主动送上门来,窦建德当然不能放过,若能生擒或杀死李世民,一定可以彻底瓦解唐军,解了洛阳之围。于是,窦建德准备撒下大网,擒杀李世民。殊不知,这位夏王,已经被李世民给设计了。
紧接着,窦建德军中一阵骚动。随后,五、六千人左右的夏军骑兵,迅速冲出大营,直奔李世民等人而来。李世民、尉迟敬德一行,总共就六个人。面对五、六千人的夏军,无疑是肉包子打狗,都不够人家塞牙缝的。因此,跟随李世民出来的四名骑兵,见到如此情形,“从者咸失色”。
唯独李世民一人,心中乐开了花。此番出来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两个字:诱敌,将窦建德主力诱出大营,引入唐军的包围圈中,围而歼之。现在,窦建德终于被激怒了,派出数千精兵追击,正中李世民下怀,自己苦心孤诣的诱敌之计,总算奏效了。接下来,就是要将夏军精锐,引入提前设好的埋伏之中。
窦建德派出五、六千夏军骑兵,出营追杀李世民。此时此刻,利刃高悬,李世民生死一线。然而,李世民毫无惧色,这样的场面,他见的多了。他对身边的四名亲兵说道:“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李世民告诉四名亲随,你们先撤,我和尉迟将军两个人,负责断后。
于是,李世民、尉迟敬德二人,拨转马头,按辔徐徐前行,一点都没有如临大敌的感觉,反而显得格外轻松,惬意。等到身后敌骑即将逼近之时,李世民突然拨马返身,张弓搭箭,对准正面之敌,猛然一箭射出。但见,夏军队伍当中,一人应弦坠马,顷刻身毙,成了李世民的箭下亡魂。
一时间,在后追击的数千夏军骑兵,被李世民的精湛射术给震住了,愣在原地,不敢靠近李世民。不过很快,夏军缓过神来,再次犹如潮水一般,朝李世民、尉迟敬德围拢过来,意欲击杀二人。
身处夏军团团包围之中,李世民依旧十分豪气冲天,一点不带怕的。面临一拨又一拨的敌骑,李世民娴熟地拿起弓箭,引弓射之,上来一个射死一个,再上来一个又射死一个,几乎是箭无虚发。前前后后,李世民接连射杀了数名夏军骑兵,这里面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士兵,多少人是将领。
看到李世民如此英勇善射,尉迟敬德自然也不甘寂寞,他觉得,自己不能给秦王丢脸。而后,尉迟敬德挥舞长槊,策马冲进敌阵,左冲右突,一连格杀十余人。这一下子,后面的夏军追兵,开始害怕了,不再像刚才那样咄咄逼人:
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
可是,这五、六千人的夏军追兵,越想越生气。我们数千之众,这么多的兵马,对方只有区区两个人,竟然奈何不得,传出去,还不得沦为当世笑柄。因此,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杀掉李世民。想到这里,数千夏军追兵,加快步伐,继续在后猛追李世民、尉迟敬德,誓要取了二人的性命。
而此时,李世民也渐渐发现,夏军已经完全上钩。因此,李世民不想和夏军继续过多纠缠,必须尽快将其引入埋伏。故而,李世民、尉迟敬德且战且退,一边抵挡,一边后撤。不知不觉中,数千夏军骑兵,在李世民的引诱下,进入了唐军的伏击区域,一脚迈进了鬼门关中。
要知道,这个时候,李世勣、秦琼、程咬金三员大将,率领五百玄甲军骁骑,早已布好了口袋阵,在此恭候多时。只待夏军一到,便发起攻击,将他们一举歼灭。果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军真的来了。
接下来,夏军的厄运降临了。一眨眼的工夫,李世勣、秦琼、程咬金等人,一声令下,各率所部,奋力杀出。五百玄甲军精锐骁骑,犹如下山猛虎,入海蛟龙一样,对五、六千夏军精骑,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在战力强劲,所向无敌的大唐玄甲军面前,夏国军队显然不是对手。当初,洛阳城下,在北邙山,在青城宫,李世民率领玄甲军,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杀得王世充数万精兵溃不成军。区区五、六千夏军,何足道哉,哪里是玄甲军的对手!
虽然,兵力对比,夏军占据优势。奈何,玄甲军太过强悍,又是预先设伏、突然袭击,夏军毫无防备。结果,数千夏军精骑,竟然不敌五百玄甲军。一仗下来,夏军兵败,玄甲军大获全胜,斩首三百馀级,俘虏夏军骁将殷秋、石瓚二人。之后,李世民率军胜利而归,重返虎牢关驻地。
应该说,这一战,是李世民奔赴虎牢关以来,唐、夏两军的首次交锋。刚一开打,唐军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就来了个“开门红”,首战告捷。李世民孤身冒险,巧妙诱敌,大破夏军数千骑兵精锐,斩敌三百余人,并擒获两员夏军大将。唐军第一战的胜利,等于为虎牢关之战打开了一个不错的局面。
自窦建德击破孟海公部,从河北起兵,驰援洛阳,一路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遭遇到失败。可是此次,却让窦建德与夏国大军,翻了一个不小跟头。本来,窦建德意图出动大军,擒杀李世民,进行一场“斩首行动”。不料,反被李世民将了一军,打得仓皇败北,还折损了三百余人,得不偿失。
尽管虎牢关的第一场战斗,唐军斩获不多,仅仅杀敌三百余人,生擒敌将两名。可是,李世民此战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此次伏击夏军,李世民不求消灭敌人多少,只是为了给夏军一个迎头痛击,挫一挫窦建德的骄横之气,从而瓦解夏军的军心,士气,实现自己与敌缠斗的构想。
确实,夏军首战失利,对于窦建德的打击,着实不小。自己称雄河北多年,还没有见过像李世民这么强劲的对手。看来,这个李家二郎,绝非泛泛之辈,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唐军有如此杰出的统帅,使得窦建德对于能否战胜唐军,开始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窦建德都这样了,底下士兵更不例外。
或许,李世民看出了窦建德内心动摇,夏军士气受挫,便决定趁热打铁,来个“火上浇油”,往窦建德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战后,李世民率军返回虎牢关。不久,他就向窦建德送去一封亲笔信,劝他认清形势,不要再执迷不悟。说白了,李世民的这封书信,就是对窦建德发出的“最后通牒”:
赵魏之地,久为我有,为足下所侵夺。但以淮安见礼,公主得归,故相与坦怀释怨。世充顷与足下修好,已尝反覆,今亡在朝夕,更饰辞相诱,足下乃以三军之众,仰哺他人,千金之资,坐供外费,良非上策。今前茅相遇,彼遽崩摧,效劳未通,能无怀愧!故抑止锋锐,冀闻择善;若不获命,恐虽悔难追。
收到李世民的来信,窦建德的反应怎样呢?四个字:不置可否。窦建德并未回复李世民,由此可见,他怕了。不然的话,窦建德为什么不敢回复李世民。只能说明一点,他没有十足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