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多数人与王世充沆瀣一气,但是,仍有少部分的忠义之士,公开和王世充对着干。比如,外兵曹参军戴胄,极力反对王世充行篡逆之事,认为此举是彻彻底底的大逆不道,有违君臣纲常:
君臣犹父子也,休戚同之,明公莫若竭忠徇国,则家国俱安矣。
对待戴胄的进言,王世充还是如同对待李世英一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看似接受他的建议,私下却是该怎样还怎样。可是,戴胄根本不吃这套,反复不断地直言进谏。最后,王世充勃然大怒,将戴胄外放为郑州长史,贬出洛阳,与王世充的侄子王行本,共同镇守虎牢关。
定下篡位大计,王世充便开始正式实施。首先,王世充委派铁杆心腹段达,前去觐见皇泰主,逼迫皇泰主,加王世充九锡殊礼。皇泰主心知肚明,这是王世充篡夺政权的前兆。作为皇帝,他岂能轻易答应。但是,王世充权倾朝野,万一惹怒了他,后果不堪设想。思来想去,皇泰主故意敷衍段达,说道:
自是以来,未有殊绩,俟天下稍平,议之未晚。
很明显,皇泰主这是故意不给王世充明确答复。奉命传达王世充意图的段达,也不是吃素的。他的态度非常强硬,带有威胁性口吻,只说了四个字:“太尉欲之。”意思是说王世充想要,你敢不给吗?此话一出,皇泰主惊出一身冷汗,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如今就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因此,皇泰主熟视段达,最后只能答应王世充的无理要求:“任公。”
得到皇泰主的许可,段达欣然回去复命。不久,段达以皇泰主诏命,加封王世充为相国,假黄钺,总百揆,进爵郑王,加九锡殊礼。王世充所属郑国,可以自行设置丞相以下的一切官职。可以说,王世充的郑国,已经成为了洛阳政权的国中之国,完全脱离了隋室统辖,甩开了隋廷掣肘,掌控了洛阳城中的一切。
王世充加九锡、建郑国、异姓封王,拥有了皇帝所能拥有的所有权力。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仅仅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王世充就能发出最后通牒,逼迫皇泰主禅让帝位,顺理成章坐上皇帝宝座。
当时,洛阳有一个名叫桓法嗣的道士,向王世充进献了一本《孔子闭房记》,竟然说王世充即将君临天下,“相国当代隋为天子”。不用说,王世充自然欣喜若狂,任命桓法嗣为谏议大夫。于是,王世充大搞祥瑞,来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
比如,王世充派人从民间捕捉了许多鸟,在鸟脖子上系上书帛,上面写着王世充马上要成为天子等鬼话。然后,王世充将这些鸟全部放生,让它们飞入民间。这些鸟落入民间,被一些百姓捉到。他们都认为这是天降神鸟,郑王当为天子。所以,一时间,各地纷纷献鸟。凡是向王世充献鸟的人,都被授予官爵。
舆论制造得差不多了,王世充觉得,称帝的条件已经成熟了。于是,在王世充的暗示之下,段达以皇泰主的名义,再加王世充殊礼。想不到,王世充得了便宜还卖乖,装模作样地推辞一番,奉表三让,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之后,洛阳百官联名劝进,请求王世充继承大统,取代隋室,并且设位于都常。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王世充命长史韦节、杨续,以及太常博士孔颖达,筹备禅让大典等事宜。同时,王世充又指使段达、云定兴等十余名亲信,入奏皇泰主,逼迫小皇帝禅让帝位于郑王:
天命不常,郑王功德甚盛,愿陛下遵唐、虞之迹。
面对王世充昭然若揭的狼子野心,以及王世充党羽公开的逼宫,年幼的皇泰主,终于不再沉默,拿出了一代帝王应有的威仪。只见,皇泰主敛膝据案,勃然大怒,厉声迟斥责前来逼宫的段达等人:
天下,高祖之天下,若隋祚未亡,此言不应辄发;必天命已改,何烦禅让!公等或祖祢旧臣,或台鼎高位,既有斯言,朕复何望!
天子雷霆震怒,顿时吓得段达等人汗流浃背。虽然皇泰主如此愤怒,却并不能改变王世充篡位的事实。看到皇泰主这么不配合,王世充决定霸王硬上弓,不等皇泰主同意,直接夺取皇位。但是,王世充又怕做得太明显,遭到隋朝旧臣的反对。因此,王世充假意承诺,说等将来天下平定之后,便会归政隋室:
今海内未宁,须立长君,俟四方安集,当复子明辟,必如前誓。
而后,王世充矫诏,假称皇泰主之命,禅让于郑。并且,王世充让自己的哥哥王世恽,将皇泰主幽禁于含凉殿。随即,王世充命令诸将,带兵入宫,控制宫禁。掌控好全局之后,王世充正式举行受禅大典。
武德二年四月,王世充备法驾入宫,即皇帝位,宣布立国号为“郑”,大赦天下,改元开明。至此,隋朝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唐朝初年,群雄割据的局面。
王世充称帝后,奉皇泰主杨侗为潞国公。接着,王世充大肆分封亲信、党羽,以及王氏子弟。譬如,王世充册立其子王玄应为太子,王玄恕为汉王,其余王氏宗亲兄弟十九人,全部封为王爵;另外,王世充还对帮助自己称帝的爪牙、心腹,大加封赏。前隋两朝老臣苏威封为太师,段达为司徒,云定兴为太尉,张仅为司空,杨续为纳言,韦节为内史,王隆为尚书左仆射,韦霁为尚书右仆射,齐王王世恽为尚书令,杨汪为吏部尚书,杜淹为少吏部,郑颋为御史大夫……
在王世充刚刚登上帝位的一段时间内,他确实展现出了一些明君所具备的气质。王世充称帝,分封了许多王氏子弟为王。这群王氏子弟,仗着王世充的权柄,终日花天酒地,无所事事。
有一次,王世充的侄子越王王君度、儿子汉王王玄恕,与将军丘怀义、郭士衡二人,在一起饮酒赌博,甚至还狎妓玩乐,非常不成体统。此事被侍御史张蕴古获悉,上书弹劾这种不雅行为。
王世充这时刚登帝位,为了展示自己的胸怀,竟然这样处理。王世充下令,将王君度、王玄恕两个子侄,各扇数十记耳光,再各自杖责数十。但是,对于丘怀义、郭士衡两个将军,王世充概不追究。并且,王世充还特意赏赐给了御史张蕴古布帛百段,迁为太子舍人。用这种方式,王世充向天下人证明,自己从善如流,严格约束子弟。
不仅如此,王世充又在皇宫阙下,以及玄武门分别设置坐塌,方便接见官员、百姓。有的时候,王世充骑马穿街而过,也不清道封街,只是让百姓避让即可。王世充骑在马上,按辔徐徐而行,说了这样一番话:
昔时天子深居九重,在下事情无由闻彻。今世充非贪天位,但欲救恤时危,正如一州刺史,亲览庶务,当与士庶共评朝政,尚恐门有禁限,今于门外设坐听朝,宜各尽情。
看上去,王世充似乎从谏如流,虚怀若谷。然而,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王世充本质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市侩政客,根本不是一个虚心纳谏之人。他所做的这些,只是表面装装样子罢了。果然,不久之后,王世充便原形毕露。
原来,王世充下令,在西朝堂听取老百姓诉说冤情,在东朝堂接受谏言。因此,老百姓每天上书言事的奏本,多达数百份。时间一长,王世充就觉得太过乏味、无聊,最后再也不接见百姓上书。
这还不算,更要命的是,王世充并不具备一个帝王应有的气质与才干。比如,从一件小事便能看出。王世充有一个奇怪的毛病:话痨,讲起话来喋喋不休,一件事情能够翻来覆去,说上好几遍。所以,每次王世充上朝议政,大臣们都痛苦不已,觉得这简直是煎熬,差不多就行了,还有完没完:
世充每听朝,必殷勤诲谕,言辞重复,千端万绪,百司奉事,疲于听受。
既没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又缺乏一言九鼎的帝王威仪。对待曾经的前隋遗孤,王世充的处置,也是为人所诟病。以已经禅位的皇泰主杨侗为例,对待他,王世充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王世充强行逼迫皇泰主禅位,皇泰主被降为潞国公,依旧处于王世充的监禁当中。虽然,王世充成功废黜了皇泰主,当上了皇帝。但是,一些隋朝老臣,并不顺服于王世充。他们私下密谋,意图推翻王世充,拥立皇泰主复位。当然,后来消息泄露,王世充果断出手,将那些前隋旧臣一网打尽,杀得一干二净。
经过此事,王世充也意识到,只要皇泰主健在,对自己而言,就是一个潜在的隐患。所以,目前代价最小的办法就是,除掉皇泰主。最终,在哥哥齐王王世恽的劝说下,王世充决定除掉皇泰主。
于是,王世充派侄子王仁则、家奴梁百年,带上毒酒,前往鸩杀皇泰主。面对死亡,皇泰主毅然决然,饮下了毒酒。在临死之前,皇泰主悲凉地留下了一句遗言:“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也许是鸩酒的毒性不够,皇泰主迟迟没有毒发身亡。最后,王仁则亲自动手,将皇泰主活活勒死,年仅十六岁。
作为隋朝皇室的唯一血脉,皇泰主天资聪慧,器宇不凡。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他或许是一位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少年天子。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处于动荡的隋末乱世,他也只能这样一种方式,凄凉收场。皇泰主死后,王世充追谥其为“恭皇帝”。由于皇泰主的死于非命,隋朝的历史,才算真正结束。
武德二年,王世充在洛阳正式称帝,建立郑国。到此时,唐、郑、夏三国鼎足而立之势,基本形成。在中原地区,李唐王朝与河南王世充的郑政权、河北窦建德的夏政权,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军事态势。
尤其是,武德三年四月,唐王朝消灭了山西刘武周政权,其势力范围,横跨中国北方。可以说,现在的李唐王朝,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关中之主。因此,唐朝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便是剑指中原。所以,李唐大军东出潼关,攻打中原,显然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东征之战,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那么,正式出兵中原,进攻洛阳之前,唐朝与洛阳王世充政权之间,究竟又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较量?刚刚打赢河东之战,平定刘武周、宋金刚的李唐王朝,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之下,发起统一战争中的关键一战——东征洛阳之战?唐军将士又是如何踏上向洛阳进军的漫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