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过,太原战事不顺,唐军屡屡失利。宰相裴寂为了博取军功,主动向唐高祖李渊请缨。前线战况陷入胶着,李渊这个时候也是病急乱投医,任命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命令他统领大军,抗击刘武周、宋金刚。
问题是,裴寂就不是一块带兵打仗的材料,此人缺乏军事谋略,根本不通兵事。果然,裴寂带兵出征,不仅让他栽了一个大跟头,也让唐朝在与刘武周的对峙中,蒙受了巨大损失,吃了大亏。
裴寂率领大军,从长安出发,一路向山西挺进。很快,裴寂所部,行进至介休一带。故而,两军的决战,便在介休展开。当时,宋金刚占据介休城池,凭借城防优势,阻挡唐军于坚城之下。裴寂赶到介休之后,才发现宋金刚已经占领介休。没办法,裴寂只得移驻度索原,与宋金刚对峙。
将军队驻扎于度索原,这可是犯了致命的兵家大忌,为什么呢?因为度索原此地,极度缺乏水源。唐军将士的饮水,都是取自营地附近的山涧水。万一宋金刚派兵掐断水源,唐军势必陷入绝境。不懂军事的裴寂,忽略了这重要的一点。
怕什么来什么,宋金刚发现了唐军缺水这一短板。于是,宋金刚暗自派兵,切断了唐军的水源。在战争当中,有的时候,水源要比粮草更重要。水源被断,唐军等于是没有了饮水供应。况且,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此时又断了水源,对于唐军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如此困境之下,裴寂又昏招迭出。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裴寂竟然下令,命全军拔营,前往水源充足的地方驻扎。可是,数万唐军同时拔营,肯定不会有序后撤。如果队伍中出现混乱,宋金刚趁其不备,发起突袭,唐军必败无疑。然而,裴寂这个时候已经急眼了,根本顾不上这么多,命令各部拔营后撤。
果然,看到唐军后撤,宋金刚觉得时机已到。因此,趁着唐军拔营,军队混乱之际,宋金刚亲率主力,从唐军背后突然杀出,发起猛烈攻击。由于唐军仓促后撤,一时没有防备,故而遭遇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至于裴寂,面对兵败如山倒的情况,这位宰相大人,一路狂奔,仅用一天一夜,便逃至晋州:
裴寂至介休,宋金刚据城拒之。寂军于度索原,营中饮涧水,金刚绝之,士卒渴乏。寂欲移营就水,金刚纵兵击之,寂军遂溃,失亡略尽,寂一日一夜驰至晋州。(《资治通鉴》)
度索原之战,唐军遭遇大败,裴寂被迫逃至晋州。自从唐军兵败度索原后,晋州以北的大部分城镇,基本落入敌手。当时,只有西河郡一地,尚在李唐手中。先前,刘武周派遣宋金刚,攻略西河郡,直逼太原。多亏了唐朝浩州刺史刘赡,在此率兵扼守。后来,唐将李仲文也引兵进入西河郡,与刘赡共同守城,才没有让刘武周攻破西河郡。
裴寂出师不利,丧师失地,致使唐军兵败度索原,晋州以北的大片领土,沦为敌占区。对于这种局面,裴寂难辞其咎。同样,裴寂也有自知之明,他在战败之后,主动上表请罪。没想到,唐高祖不仅不加以严惩,反而对裴寂多加安慰,继续委以重任,让他镇抚河东,作为河东地区的最高军政首脑。
虽然裴寂逃过一劫,但是,太原眼下的军事态势,已经是岌岌可危。度索原之败,唐朝的援军主力,被彻底击溃。不久,刘武周集结大军,兵锋直指太原。这个时候,太原俨然成为了一座孤城。
刘武周大兵压境,驻守太原的齐王李元吉,立刻不知如何是好。别看这位大爷,平日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但实际上,李元吉就是一个纨绔子弟。面对来势汹汹的刘武周大军,李元吉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拼死守城,而是两个字:逃跑。可是,李元吉自己能够一走了之,那太原城中的军民百姓,又该怎么办呢?李元吉才不管这些人的死活呢,在他看来,保命要紧。
不过,李元吉也有顾虑,自己毕竟是大唐的齐王、并州总管。如果公然弃城而逃,肯定会引起骚乱。思来想去,李元吉决定上演一出“金蝉脱壳”。他找来司马刘德威,故意连哄带骗,说:“卿以老弱守城,吾以强兵出战。”没想到,刘德威信以为真,竟然真的带领为数不多的老弱病残,留守太原。
武德二年(619年)八月十六日,当天半夜,李元吉以领兵出城,与刘武周决战为借口,带上兵马以及三妻四妾,连夜出城,直奔长安而去。李元吉弃城而逃,等于是完全放弃了太原城。李元吉跑了,太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城中守军基本丧失了斗志,真的成了一座孤城,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厄运最终还是降临了。李元吉前脚刚走,刘武周大军后脚就来,直抵太原城下,将太原团团包围。仗打到这步田地,太原城内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刘武周重兵围城,人人都无心抵抗。此时,太原当地的一个豪强薛深,主动和刘武周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将太原献给刘武周。至此,李唐的龙兴之地——太原,就这样被刘武周占领。
太原失守之后,唐朝在河东的军事局势,陷入了极端被动的不利情况。而刘武周在占领太原后,则是志得意满。在他看来,随着太原失守,李唐在山西地区的防线,一溃千里。应该趁着这样绝佳的战机,大举进击,扫荡整个河东山西。说不定,还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战果,也许还能将山西纳入囊中。
所以,攻下太原不久,刘武周派遣宋金刚,率军进攻晋州。经过六天六夜的血战,晋州失守,唐军再度战败,驻守晋州的唐朝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不幸被俘。继太原失守后,晋州也被攻破。
这是刘弘基第二次战场被俘,上一次被俘,是一年以前的“浅水原之战”,他被西秦薛举所擒。不过,刘弘基很快找了个机会,逃出敌营。后来,李世民率军平定刘武周、宋金刚,刘弘基也是亲身经历。
之后,宋金刚又挥师进逼绛州,一举攻陷龙门。在占领太原之后,刘武周、宋金刚相继攻陷晋州、龙门,将战线推进到与关中接壤的地带。也就是说,刘武周几乎打到了唐王朝的家门口,对关中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
太原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渊勃然大怒。要知道,大唐王朝的根基,全部兴起于太原。如今,太原丢失,唐王朝等于丧失了根基。所以,唐高祖非常生气。盛怒之下的唐高祖李渊,爆发了帝王之怒。因此,唐高祖要对守卫太原不力的人员,进行严惩,只有这样,才能杀一儆百。
既然要杀一儆百,最该严惩的,不是别人,正是齐王李元吉。首先,李元吉坐镇太原期间,横行不法,肆意妄为,致使太原百姓民怨沸腾。更有甚者,刘武周大兵压境之时,李元吉作为太原守将,不思如何守城,反而置全城军民于不顾,独自逃命,弃城而走,最终致使太原失守。
种种这些,即使杀了李元吉,也不为过。然而,李渊的处置,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李渊觉得,李元吉是自己的儿子,如果处置了他,那无异于是当众扇自己的耳光。更何况,李渊出于一片爱子之心,也不忍心处置李元吉。为了保护李元吉,唐高祖打算找一个“替罪羊”,找谁呢?右卫将军宇文歆。
当初,唐高祖委派殿内监窦诞、右卫将军宇文歆,前往太原,辅佐李元吉。结果,李元吉和窦诞在太原胡作非为,搞得太原城鸡飞狗跳。宇文歆多次规劝无效,甚至上疏高祖,弹劾李元吉和窦诞。
唐高祖李渊认为,李元吉之所以会有种种荒唐行径,面对敌军弃城而逃,都是因为宇文歆没有起到规劝作用。所以,太原失守后,李渊怒火中烧,把气全部发泄到宇文歆身上,打算严惩宇文歆。有一次,唐高祖当着礼部尚书李纲的面,毫不留情地数落宇文歆,为李元吉开脱:
元吉幼弱,未习时事,故遣窦诞、宇文歆辅之。晋阳强兵数万,食支十年,兴王之基,一旦弃之。闻宇文歆首画此策,我当斩之!(《资治通鉴》)
李纲此人前文提到过,这是一个刚直不阿的老臣。李渊因为一时气愤,迁怒于宇文歆,竟然还要扬言杀了他。李纲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无论如何,也要阻止皇帝的意气用事。于是,李纲冒着身首异处的危险,犯颜直谏,替宇文歆辩解。同时,李纲又把矛头,直接指向齐王李元吉和窦诞:
王年少骄逸,窦诞曾无规谏,又掩覆之,使士民愤怨,今日之败,诞之罪也。歆谏,王不悛,寻皆闻奏,乃忠臣也,岂可杀哉!(《资治通鉴》)
听完李纲的进谏,唐高祖也缓过劲来。第二天,唐高祖李渊单独召见李纲,特赐御座,对他说道:“我得公,遂无滥刑。元吉自为不善,非二人所能禁也。”之后,李渊下令,释放了窦诞和宇文歆,不予追究。正是因为李纲的极力制止,才避免了一场杀戮,没有让李渊做出不冷静的举动。
从武德二年(619年)四月至八月,刘武周、宋金刚对太原一带,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太原方面,由于齐王李元吉守卫不力,弃城而逃,以及唐朝的种种军事失误。最终,太原还是落入刘武周之手。
太原被刘武周占领,这对于刚刚统一西北的唐王朝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是帝业兴起之所在。太原失守,唐王朝的根基,遭到极大的动摇,民心士气受到严重的挫伤。
不光如此,太原失守之后,刘武周兵锋所向,连下晋州、龙门,战火席卷大半个山西。因为太原失守造成的恶性循环,李唐王朝的发祥地——河东,面临着全面沦陷的危险。唐王朝的河东防线,逐渐濒临崩溃,遭到了严重的军事危机。山西的局势,愈发变得不容乐观,不可收拾。
一旦山西被刘武周占领,对于唐朝而言,不仅是军事上的挫折,也将是政治上的重大打击。失掉河东,也就意味着唐王朝失掉根基,失掉民心。民心若是丢失,那将会比失去城池、土地,更加严重。
而且,太原失守,也带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李唐东进中原的计划,被迫暂时中止。本来,统一西北、剿灭李密叛乱、招抚山东瓦岗旧部之后,李唐王朝下一步的军事计划,便是进军中原,发起东征之战,消灭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两大政权,实现定鼎中原的伟大战略。
计划赶不上变化,谁曾想到,刘武周横扫山西,甚至攻陷了太原,一度威胁到了唐朝在山西的稳定。因此,唐王朝不得不暂时停止东进计划,将注意力转移到河东战事,转移到平定刘武周、宋金刚的作战上。刘武周一日不除,山西便一日不宁,犹如利剑在喉。只有消灭了刘武周,大唐东征,才能完全没有军事隐患。
刘武周占领了太原,很快就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意欲吞并整个山西。那么,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河东战场之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波折?为什么战争的发展,曾经让唐高祖李渊萌生了放弃太原的想法?
后来,又是什么因素,使得唐高祖改变想法,坚定了与刘武周一战到底的决心?面对来势汹汹的刘武周,李渊又会委派谁临危受命,前去抗击刘武周大军,消灭这股割据势力,收复太原,稳定山西的军事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