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澜小说

墨澜小说>大唐李二:恁祖宗来了! > 第267章 不说话装高手(第1页)

第267章 不说话装高手(第1页)

第267章不说话,装高手

高考是前些年秦、汉、唐、宋、明五个朝代的联合改革,其考察科目、录取方式与后世一般无二。

五朝统一进行九年的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与高中一共十二年。

赵匡胤曾经表示担忧,他认为应当开展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但李世民持以反对意见,他只用了一句话,便将赵匡胤问得哑口无言。

“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上哪儿去培养综合素质呢?”

其实就像是科举一样,唐朝的科举考察内容很多,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等,考察的科目也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科目,不止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而宋朝的科举就是明经与进士,考察科目有帖经、墨义和诗赋。考察范围大,考察内容多,这就导致了唐宋的科举几乎都被富贵人家所垄断。唐朝在兴元元年至乾符二年的九十二年中,抛除停了科举的两年,在剩余的九十年中,范阳卢氏考中进士科者有116人,进士科以外的科目还没算入在内。

更令人咋舌的是,只有在唐睿宗李旦执政的景云二年,范阳卢氏才出了一个主考官,这就很能说明问题,知识完全被门阀所垄断着。

到了宋朝,情况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谓的两个寒门代表范仲淹断齑画粥,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也不过是说给老百姓的童话。寒门也是门第,不是贫民可以碰瓷的。老范与欧阳修固然因为家道中落而贫穷,但要注意一点,人家是家道中落,并不是世代贫农。

而科举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还要看明朝。都说八股文禁锢思想,但辩证看待问题,八股取士的好处在于无论你是什么家庭,考试范围就那么几本书,限定在四书五经之内。

倒不是说这种禁锢思想的选拔方式对,只是说一说优势所在而已。毕竟看待这种问题要辩证,不能偏执一端。

为什么不提网庙大吹的隋朝呢?这里需要注意,隋朝的科举实际上和两汉察举制区别不算太大,而且并不像广神所吹的那般,如果有深入了解的话会知道,根据史料隋文帝、隋炀帝诏书记载的隋文帝的二科、隋炀帝的十科、四科中都没有进士、明经的科目,至于分科举荐的办法也不始于隋。

两汉的察举已经实施分科、策试。何况,即使隋代真出现了相当于进士的科目,也不能说这就是科举制度。因为,同之前的选官制度比较,科举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一、投牒自应,读书人都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荐;

二、考试定期举行;

三、严格考试。

而隋代选官制度则不具备上述三个特点,隋文帝、隋炀帝的诏书都表明,参加选官的士人仍然必须先得到高官的举荐,制度上并没有给予他们投牒自应的权利。

所以说网庙信徒的蠢与坏就在这里,明明是需要高官推荐才能得到入场券的高贵活动,非要吹成后世那种白身都能参加的选拔制度。

老李的目光长远,当然知道这种教育的好处所在,只要能够保证大多数人的公平,那就够了。

至于那些门阀世家,相信不用参加五朝联考,日子也能过的很滋润。

在听说五朝联考与各朝的教育制度后,范仲淹的双眼放光,拽着赵匡胤态度几乎是央求,问问自己能不能找一所大学去做校长。

“你要练练……”赵匡胤不动声色地拍拍范仲淹的肩膀。

没办法,宋朝的大学……只能说是一般。五朝之中最好的大学,是李白坐镇的大唐长安皇家大学,其次是大唐帝国理工大学,再然后是明朝的洪武大学,宋朝的第一,排在五朝要在前十名开外。

不过赵匡胤也不太在乎这些,躺平了。

反正他起步又不是大一统王朝,落后一点就落后一点吧。

说笑之间,众人来到了庆历六年的岳阳楼。

其实不止是范仲淹,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经登上过岳阳楼,留下过诗歌——在岳阳楼留下诗作的,甚至还有吕洞宾。

对,就是被狗咬那个男人。

只不过这些人的诗文的光芒,都被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给盖住了,所以声名不显。

每座名胜古迹,都有其代表之作。这代表作一旦出现,后人再想挑战可谓是难若登天。比如李白在看到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后,便息下为黄鹤楼作诗的想法。

还有李世民看了宣城谢朓楼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后也不想再献丑,都是这个道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