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爱卿与吐蕃议和,首要条件是吐蕃军退至乌海一线,不得与大唐再起战端,朝廷的底线是往西退守高昌,往西南退守河源一线,如达不成此议和条件,朕便是倾举国之兵,誓要灭了吐蕃。”
话落,李治甚感身心疲惫,想自己此次对吐蕃用兵,除了欲收复安西四镇,帮助吐谷浑复国外,还有切断吐蕃与河西走廊之间联系的战略目的,使之唐军能伺机进攻、征服吐蕃国。
大唐与吐蕃议和,不但毁了李治的精心布局,甚至破灭了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整个长安城军民皆陷入悲愤的气氛中,整个大唐帝国为之震动。
裴行敛领旨,携随从前往大非城。
大非城下,吐蕃军营中军帐,有吐蕃国朝廷信史持密函呈报主将噶尔。钦陵。
噶尔。钦陵从密函中得知唐军河州、姚州两个方向的驻军有往吐谷浑运动的迹象,这一惊当真非同小可,想唐军如是占据吐谷浑,无疑会使他所率数十万大军面临危险境地,这厮速吩咐军中谋士噶尔。赞鲁进帐商议对策。
噶尔。赞鲁看过密函,稍加沉吟,摸着下巴上的胡须说道。
“大将军不必忧虑,某家以为此乃大唐的疑兵之计,如是大唐真欲出兵与我吐蕃决战,绝不可能以区区两州的驻军行之,大唐的真实目的是议和,若属下所料不差,近日定有唐庭官员于大非城与将军相见,言谈议和之事,当然、我军以不能任唐军异动而无相应之策,不如使五万之军布防吐谷浑一线,以作万全之策。”
噶尔。钦陵闻言,点头认可谋士所说,军中传令麾下得力将领尼雅。旺率五万军布防吐谷浑一线,严令这厮约束部队,休得擅自与唐军开启战端,以免坏了吐蕃的整个战略目的。
尼雅。旺领令,率军偷偷离开大营,却使吐蕃营中的军帐没有丝毫减少,不过是为遮掩徐晓乐所率唐军的眼目罢了,然、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运动,又如何能做到不留一丝痕迹。
秦晓乐于大非城中得甲头儿麾下斥候禀报吐蕃军调动的情况,于地图前思索吐蕃军的目的何在,却是得麾下侍卫禀报有朝廷吏部尚书裴行敛求见。
将裴行敛一行引进堂中,各自见礼完毕,裴行敛取出皇上的圣旨递给秦晓乐,随后微笑说道。
“秦小将军领兵有方,据大非城阻击吐蕃数十万军,其功不小,大唐幸甚,有小将军这等领兵之才,朝廷当无虑也!”
秦晓乐闻夸赞之言,拱手说道。
“小子汗颜,想不能提兵收复失地,有何功劳值得大人夸赞,还请大人上座,说说与吐蕃议和之事,需要小子如何协助。”
裴行敛见秦晓乐小小年纪,担此军中重任却又谦逊得紧,毫无傲慢的表情,不禁为这小子深得为官之道而心中暗赞,想这小子的心性,能力,无一不显示人中龙凤之姿,他日定然为朝中柱石,一时有了与这小子深交的想法,说话的语气中便有了恭维的意思。
“秦小将军;皇上吩咐裴某与吐蕃议和,裴某以为两军议和,小将军的意见非同小可,还请不吝赐教,使裴某不至于在和谈中失了天朝威严。”
自古;官场便有“花花轿子人人抬,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潜规,秦晓乐如何不懂裴行敛的话中之意,闻言又是谦逊而道。
“大人为朝廷议和主使,自然以大人的意见为主,我等当全力助之,顺利完成圣上的吩咐便是。”
见过裴行敛一行后,秦晓乐使军中信史知会吐蕃主将噶尔·钦陵,使其择定时间,于两军阵前开启议和谈判。
噶尔·钦陵得唐军信史通报,对麾下谋士噶尔·赞鲁的智慧,大是称赞,遂使信史回复徐晓乐,言及明日辰时,于两军阵前的帐篷相见。
待唐军信史离开吐蕃军营后,噶尔·钦陵吩咐兵士于两军阵前搭建议和帐篷,以便明日两军官员的谈判,于此顺利举行。
隔日清晨,两军阵营皆是鼓声大作,兵将肃穆,鼓声停止后,吐蕃军营中噶尔·钦陵率吐蕃诸多官员出阵,径直往阵中的帐篷。
秦晓乐传令城楼加强警戒,随后率军簇拥裴行敛等朝廷官员出城,往两军阵中的帐篷会晤吐蕃大将军噶尔·钦陵。
帐篷里,秦晓乐先是与噶尔·钦陵见礼,接着向其介绍大唐谈判主使裴行敛等官员。
噶尔·钦陵对裴行敛早有耳闻,知此人乃文武全才,上马能领兵,下马能治民,此时见面不敢托大,以唐人礼节拱手说道。
“裴大人任安西都护时便名声震耳,今日得见,果然气度不凡。”
裴行敛也是拱手回道。
“将军谬赞,裴某不敢当也!”
双方官员一番见礼之后,议和开始,各自提出主张,议和中有争执、有达成共识的喝声和笑声,帐中官员不同阵营,各为其主,自是要据理力争,为自己一方阵营获得最大的利益。
数日艰难的谈判后,吐蕃军达成占据吐谷浑的目的,唐军退守高昌、河源一线,使以往唐军对吐蕃的攻势,自此开始转入守势,给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画下了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