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间,他们到了上河生产大队的知青点。
知青点在村头,地方不小,中间是堂屋,两边各两间房,后面还有厨房和洗澡间,门口是一片用篱笆围起来的菜地,篱笆里面还关着一只咯咯叫的母鸡。
张文书:“到了,这就是知青点了。”
赵友民看着这屋子,心情有些沉重:“是特意修建给知青住的吗?”
张文书:“一开始是其他村民的房子,空了出来,后来有知青下乡了,就修了修,成了知青点。”
简蓁蓁等人看着这房子,黄泥砖、茅草顶,要说有多好,那是肯定没有,要说有多差,也不至于,和路上看到的其他村民家差不多,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都穷。
张文书:“我们知青点不差了。”这是因为当初重修的时候村里没有偷工减料,说到底这不是下乡知青的财产,是村里面借给他们住的,以后知青搬走了,他们还能用来做仓库,也能卖给其他有需要的村民。
张文书忍不住露出苦笑,对比起其他村民家的房子是不差,但是他们都是来自城里的知青,家里的住宿条件大部分都比这里好,看到这个样子的知青点,都有点发蒙——知青下乡这么久了,他们来之前心里都有数,但是真的到了这时候,心里还是沉甸甸的。
大队长不管他们满不满意:“你们今天刚来,就先安置好,明天你们就跟着张文书同志下地。”说着,他看向简蓁蓁:“你明天看情况,要是病没好可以多休息一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看到简蓁蓁点头了,大队长继续安排:“赵友民同志,你住左边这一间,和张文书同志他们住一起。”
“女同志住右边这一间,四个人一间房,位置你们三个自己商量。”
“粮食我等下先给你们预支一些送来,现在是三月,今年第一次分粮是在六月早稻收割后,你们用的时候估算着来。”
说完,他就走了。
身为书记兼大队长,他很忙。
在路上张文书已经介绍过知青点的详细情况了,在简蓁蓁四人来之前,这里只有两个男知青、一个女知青,总共三人,现在他们来了,就变成七个人,三男四女。
当然,这不是说之前下乡的知青只有三个,而是那些知青搬走的搬走,成家的成家,就剩他们三个还在知青点住着。
赵友民看了一眼另外两个空房间,问张文书:“张同志,是不是还有知青没到?”
一说起这个,张文书也觉得头疼:“我不清楚,大队长没说。”但估计是的,他看了眼简蓁蓁三人:“你们先去收拾房间吧,水缸在后面,你们要是有什么要帮忙的,喊一声。”
走进房间,里面有四张床,一张少了半截桌腿的小桌子,一眼看得出来,都是旧家具,还有修补的痕迹,祝喜来伸手摇了摇,还会晃动,她看了,忍不住觉得牙疼:“这里之前有人住,怎么这桌子这样都不垫点石头。”破旧归破旧,这不平怎么放东西?
除了家具旧之外,这房间左右两边各摆了两张床地方也比较紧凑,一眼望去,左侧里面那张床有人了,那肯定就是老知青的床了,另外三张床都空着,祝喜来看了看,进门这张床旁边就是桌子,她喜欢这个位置,只要在门上挂个竹帘子,就没问题了。
“我就住这里了。”
剩下两个位置,简蓁蓁看了眼宋小芸:“我都可以。”
宋小芸看了看,门口这边有个窗,比较通透,犹豫了下,她选了右边靠窗户的位置。
见状,简蓁蓁把行李放到了右侧里面的木板床上。
这里的家具摸上去都有灰尘,她们三个去后面水缸打了水,擦了一遍,才铺上床。
从铺床的席子和被子也能看出三个人的家境。
宋小芸带来的席子和被子是最破旧的,其次是祝喜来,最新的是简蓁蓁的,但依旧有好几个补丁。
安置好,祝喜来看了一眼老知青床头上带锁的床头柜:“回头问问,打个柜子要多少钱。”
谁不想有个柜子放东西呢。
宋小芸听了心动,又纠结,这打个小柜子估计花销还好,但是这锁可不是那么好买的。
再想想自己手里的钱,宋小芸决定:“要是价格合适,我也想要个小柜子。”锁可以先不买,了不起重要的东西随身携带。
刚收拾好,天色也暗了,远远听到了哨子声,简蓁蓁走出房间,张文书正坐在堂屋里:“这是下工了,等下你们就能看到另外两个人了。”
也是这个时候,大队长来了,送来了四袋粮食,新知青每人一袋,里面大部分是红薯干,少部分豆子,大米是最少的。
“你们先用着,之后吃完了,再去会计那里预支。”当然,这个预支肯定是有额度的。
大队长前脚刚走,知青点的另外两个老知青方锦光、苏悦华下工回来了,张文书彼此介绍了一番。
他们三个人中下乡最迟的是苏悦华,已经有两年了,时间最久的是张文书,下乡四年多了。
简蓁蓁记下了他们的长相和名字,如果没有意外,这些都是接下来要长久相处的伙伴了,对比很可能排外的本地人,他们知青更要抱团才能更好的适应下乡的生活。
在她默默的记下这些人的同时,方锦光和苏悦华也在看着他们几个新来的,在心下思量。
方锦光在看到简蓁蓁的时候,多看了几眼,这是个长相很符合华国审美的女知青,鹅蛋脸,明眸皓齿,容貌精致,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美人,相当符合他对另一半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