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别忘了!‘免死金牌’只可以免你不死,并不代表能让你免罚!”
“还想着回乡颐养天年?朕看你是做梦想屁吃!痴心妄想!”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来人呐!先把他给朕押入天牢,等朕把所有参与此次贪污的人都给揪出来,再一并惩处!”
“。。。。。。。。。”
随着朱元璋一声令下,殿外的侍卫立马就进来将马南山给架走,然而足足过了一盏茶的时间,整座国子监内,都是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李善长和刘伯温都跪的腿酸脚麻了,还不见朱元璋有半分动静。
直到一个年纪稍大,满头白发的官员实在坚持不住,一个踉跄倒在了地上,朱元璋才回过神来,让众人起身。
“陛下息怒,这些人虽然可恨,但有着锦衣卫在,相信他们一个都逃脱不掉。”
“届时证据确凿,便将他们收受的脏银罚收,重新修葺这国子监便好。”
见到朱元璋还没有消气,李善长忙揖礼安慰道。
然而,朱元璋却好似没有听见一样,仍旧是背负双手,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一旁的刘伯温这才开口:“百室(李善长字表),陛下所忧并非是国子监一案,而是这仿佛斩不断、杀不绝的贪官污吏。”
听到刘伯温的话,朱元璋才开口问道:“你们与朕说说,这当官的,为何就避免不了一个‘贪’字呢?”
刘伯温和李善长想要开口安慰,但是到了嘴边的话又觉得无味,便又咽了回去。
毕竟,要说这当官的为何避免不了一个“贪”字,那是因为人人都有贪念。
人非圣贤,真正面对足够大的诱惑的时候,九成九的人,怕是都难以抵挡,这其中,谁能说得清呢?
“锦衣卫,将与此案相关之人全部抓捕押入大牢,全部抓齐了,告诉朕一声。”
“其他人,该修葺国子监的修葺国子监,该准备科举的准备科举。”
“伯温,百室,你二人留下,其他人,都散了吧。”
一众官员应了一声后,便立即散去,纷纷庆幸刚刚没有被朱元璋迁怒,逃过一劫。。。。。。。。
等到脚步声散去,朱元璋才朝着刘伯温和李善长二人说道:“仅仅是修葺一座考场,就已经有人敢顶风作案。”
“那科举背后的功名利益,牵扯到的可就更深更广了。”
“你们两个给咱说说,有没有什么法子,把那些已经贪污和准备贪污的玩意儿,一个不落的都揪出来?”
听到老朱同志又恢复了“咱”的自称,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人的心底才松了口气。
这起码说明了,朱元璋的气头,已经过去了。
同时,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人也是明白了朱元璋话里的意思。
仅仅是修葺国子监,像马南山这样的老臣,就已经禁不住诱惑同流合污,那等到真正科举的时候,为了这份功名,又会有多少人要行贿受贿?
那些心术不正的学子,又会愿意出多少银子,来“保证”他们能够金榜题名?
到时候,那些负责监考的官员,真的就能够把持的住吗?
纵然有着剑圣长虹作为主考官,但是考生芸芸,也无法纵览全局。
朱元璋想要的,是既让科举顺利进行,又能趁着这个机会,把贪官污吏和虚伪学渣都揪出来,杀鸡儆猴,从而让彻底杜绝以后的科举中,再次发生这样的情况。
不得不说,这也是为什么刘伯温和李善长他们,愿意追随朱元璋的原因之一。
别看朱元璋一个放牛娃出身,但是他天生的目光长远、高瞻远瞩,就是他能够成就君王霸业的天赋之一。
稍稍沉默了一阵,李善长先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加大惩罚力度,加强考场监督,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他们的行径。”
“比如,凡科考作弊者,终生不得再考,让考生顾及自身名誉仕途,从根源上断绝问题。”
朱元璋点了点头,没有回话,而是看向了刘伯温问道:“伯温,你呢?”
听到朱元璋点名,刘伯温立即拱手揖礼道:“回陛下,臣同李相的意见刚刚相反。”
“臣以为,这次科考,恰恰可以松懈一些。”
老朱同志双眼一亮,立马追问道:“伯温此话怎讲?”
刘伯温继续回答道:“陛下的意思,是想要杀鸡儆猴,在我大明的首次科举上就形成震慑,让以后的考生再不敢投机取巧,也让那些贪官污吏原形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