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桑时,要烧起一堆雪松枝,后来一般用柏树枝和艾篙等,往上撒神灵最喜欢的「三乳」,、奶酪、酥油和「三甜」,砂糖、蔗糖、蜂蜜。
还有当地生产的青稞炒熟后磨成的糌粑,和其它一些香末及药物,再洒少量的头道青棵酒和洁净的茶水等。
雪松和柏树被认为是九位创世天神中的主神「塞」的神树,烧起雪松枝的烟火,苯教神祖和以塞为首的九位创世神,会顺着这股祭献香火冒出的烟缕自天而降。
煨桑焚祭的目的在于让神灵吸收桑烟,并通过桑烟和祈祷把人间的信息送到天界报于神知。
比如,煨桑冒出白烟,并能缓缓上升,缕缕不断,则意味着神已欣然接受。
如果冒出的是黑烟,且在长时间内被风吹得散乱无序,则意味着遭到神的拒绝。
煨桑一般要选择当地最高的山顶、隘口、险关、桥头、山脚、河滨、村头和城镇的三叉或十字街口等处,筑起一个大小与环境相当的煨桑灶。
每家每户喂桑时,则在一个小「桑崩」中于房顶或房院的明显高峻、洁净之处进行。
赞界,苯教视中界为游魂「赞」的世界。
藏谚曰:人死而赞魔生。
苯教认为,人活着时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远游,并能寄附在某种物体上。
由此而产生了西藏一些得道高僧举行灵魂转移的所谓「夺舍」法术。
但是,在人死后灵魂却变成一种赞魔。
藏族的地方保护神,一般都是当地熟悉的人死后变成的赞。
在苯教观念中,人死后灵魂并不能下地狱,也不能升入天界。
特别是凶死之魂,只是在中界徘徊、游荡。
据说赞穿着红披儿,内有铜甲,骑一匹栗色灰斑皮毛的马,经常出现在日落时分,手持一把半月形镰刀和一条套索。
赞,也是一种火神,藏族赞的信仰与中亚、突厥地区最重要的民间拜火信仰相融合。
苯教经典中描绘的赞,往往是一身红焰,居于高高的西方铜色山,铜色红类火。
赞系凶神之主阎王,不是居于地下,而是地上的「魂城堡」。
据说,「坐落在一块红铜平原上,周围的铜岩刺向天穹,红褐色的兀鹰在天空翱翔,赞魂在天空四处漂荡,毒蛇攀援,红色山岩中央是一座沸腾的血海」。
这个苯教观念中的阎王,后来成为桑耶寺的护法神。
寺旁建有他的一座魂房「赞康」,外面始终盖着红布。
游近天界的赞有较强的神性,居于中界的赞完全是人亡之游魂。
而神赞、游魂赞与具有人形的火神赞融和后,则具有勇武强权的象征。
唐蕃会盟碑上称藏王为「神变赞普」,即为能变幻身形的大巫师,所以赞普中的赞为人神之中介。
由此,男巫师演变成为君主、国王之意,赞普也就成为人间的神变之王。
古时西藏社会特殊的政治、宗教体制,建立在藏族早期神魂人巫观念的原始信仰之上,为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淳于现学到此处不由地想要吐槽,这还真是神权、王权、政权而治的典范。
鉴于他的悲剧人设,淳于现几乎可以肯定,他体验的这个角色,应该就是那个国破家亡最后一个古格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