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吾师亦尝云尔:吾师,儒者指孔子。这句说,儒者以为,孔子确曾说过这样话,承认他自己向老子问过礼,并且把老子的话引来教他的弟子曾参。
(14)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求端讯末,是追问始末,探索全面的意思。
(15)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古之教者,就是下文所说的“先王之教”,实指儒教。今之教者,是佛教、道教和“先王之教”并立。
(16)圣人:是指通达事理的人。
(17)相生养之道:相互合作,维持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和规律。
(18)中土:土质深厚,适于耕植的中原地带。
(19)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处,居。木处,相传洪水时代,人民在树上架巢而居。颠,颠仆。土处,就是穴居野处。
(20)赡其器用:赡,给足、充分供应的意思。
(21)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乐,音乐。宣,宣泄,发舒。湮郁和抑郁相同,情志抑塞不舒。
(22)怠倦:怠惰,不勤奋。
(23)符玺斗斛权衡:符,古代遣使、调兵等所用凭证。玺,玉制的印信,古时通用,到秦时成为皇帝专用印信的名称。权,秤锤。衡,秤杆。
(24)则诛:诛,作责罚解,是承上文臣民而言,责以“应得之罪”的意思。
(25)弃而君臣:而,作“汝”“你”解,下两句亦同,僧人见皇帝不拜,不行世俗上臣见君的礼节。
(26)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是说僧人弃世出家,断绝亲属和社会关系,不娶妻,不生子,不生产,不劳动等等。
(27)清净寂灭:佛家以离一切恶行烦恼为清净。寂灭是梵文“涅蘖”的义译,据说修行到这个地步,其体“寂静”,离一切“相”,所以说是寂灭。
(28)三代:夏、殷、周。
(29)帝之与王:帝,五帝。司马迁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王,三王:夏禹、殷汤、周文王。
(30)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曷,何,为什么。
(31)有为:有作为。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2)而外天下国家:外,推而远之、遗弃的意思。
(33)天常:就是封建社会人类关系种种结合的总称。
(34)《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古代把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作狄,这里也是作为一般外国通称。诸夏,中国。亡,同“无”。这两句是说,夷狄虽然也有君主,却没有所谓礼义;中国也有没有君主的时候,例如周厉王被人民放逐以后,周公、召公共同管理国政,号称共和,却仍旧是“礼义之邦”。
(35)《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古代西方的少数民族称作戎。荆就是楚国。舒是服属于楚的小国,今安徽舒城地区。春秋时代,周朝把荆、舒当作“夷狄”看待。膺,打击。惩,惩罚。
(36)胥而为夷:胥,相引的意思。
(37)以之为己:以,用。之,指“先王之教”。为,治。己,个人自身。
(38)爱而公:就是所说的“博爱之谓仁”。
(39)是故生则得其情;是说有“天常”,人和人的关系“合乎情理”。
(40)死则尽其常:是说人人终其天年,丧葬都节之以礼。
(41)郊焉而天神假:古代祭天在南郊(城外称作郊),因此就称祭天作郊。
假,意义和“来”字相同。
(42)庙焉而人鬼飨:庙,宗庙祭祀的意思。人鬼,指已逝世的祖宗等。飨同享,饮食。古人迷信祭祀时神鬼会“来”“吃”祭品。
(43)择焉而不精:是说材料丰富而欠简择,不全是精华。
(44)语焉而不详:是说说得过于简略,还欠详细。
(45)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佛、老之道,不塞不止,则圣人之教不流不行。
(46)人其人:是使道士僧徒返还四民队伍之中,各就本业。
(47)火其书:凡是宣传佛、老教义的书,统统烧毁。
(48)庐其居:把所有寺观,利用为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