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做法先前也一直有过,算不得不合理,所以等林远秋上朝的第一日,景昌帝就让他接手了此事。
朝廷有文,凡四品以上的京城官员须得每日进宫早朝。作为官居三品的户部左、右侍郎,丁永全和张孟此刻自然也在大殿。
看到排在他们前列的林远秋接下了旨意,丁侍郎和张侍郎忍不住相互对望了一眼,两人眼里均有着算计成功的兴奋。
特别是丁侍郎,弯着的嘴角就没下来过,心中憋闷了多日的郁气更是消散了不少。
这世上就没有不想升官发财的人,在户部侍郎位置上待了七、八年,加之又早早站队了圣上,是以丁永全一直以为卢尚书致仕后,肯定会轮到他顶上这个职位。
结果让丁永全没想到的是,圣上居然安排了新尚书过来,这让他怎么想怎么都不甘心。
而同样认为被林远秋截了胡的张侍郎也是心中愤愤。
他的想法与丁侍郎差不多,都觉得论起资历,林大人一个年青后生,有什么资格做他们的顶头上司。
再想到之前被他们排挤走的卢尚书,丁侍郎和张侍郎很有默契的在修缮太庙的款项上做起了文章。
两人也算做的隐秘,像那些价格明朗的金砖和琉璃瓦等用材,所需要的费用丁侍郎和张侍郎并没少算,两人把减少的部分全都集中到了人工上。
就比如石料,从运至京城到开凿成所需的大小尺寸,在工时上就很难确定实际的天数。
一般像这种情况,在报预算时只会尽量往多了估计。可丁侍郎和张侍郎只给出最基本的天数,而像修整其他几间享殿的人工费用,就压根没计算在内了。
都说术有专攻,像这样一份材料和人工费的清单,若是不懂之人,肯
()定察觉不出其中的猫腻。
这不(),景昌帝在看过之后?(),除了对丁大人和张大人的精打细算很满意外,并没认为有不妥的地方。
最后,如丁侍郎和张侍郎所愿,工部那边果然把采买材料和请人工的事推给了户部。
推给户部好啊,丁侍郎和张侍郎心中暗喜,他们倒是要瞧瞧,在缺银子少人手的情况下,林大人是怎样把修太庙的事给办完成的。
······
林远秋是散朝回到户部后,才发现修缮款项上的不对劲。
都说实践得真知,不管在定胡县还是永宁州,或是之后的石洲府,林远秋都接触了太多建造房子的事,对于人工自然了解的透彻,是以当他看到清单上所有工序都只计算了最基本的用工时长,当即就有种掉进坑里的感觉。
林远秋不是含糊的性子,得知这份预算出自丁侍郎和张侍郎之手后,很快就把两人叫了过来。
丁永全心里早准备了应对的话,只听他不疾不徐道,“禀大人,修缮太庙的银两数额一直都有先例,下官只是依照惯例办事罢了。”
张孟点头附和,“正是如此。”
每隔上五年,朝廷都会依次给各处宫殿安排一次检修,这其中就包括了太庙。而丁侍郎和张侍郎给出的人工开销,很多就是从这上头照搬硬套过来的。
只是被火烧过后的太庙重修,与简单的维护怎么能相提并论。
可看到两人眼中闪烁着的幸灾乐祸,林远秋突然没了与他们多说的心情。
至于要不要重新整理出清单让圣上增加修缮款,林远秋摇头,既然领差事时一口应下,那么利利索索去办事好了。有困难解决困难,款项紧张那就想出省银子的法子。林远秋倒是不信,修太庙会比当初自己打山戎人还难。
只不过,今日这哑巴亏可不能白吃。
看了看丁侍郎和张侍郎圆桶般的腰身,林远秋觉得,作为他们的上司,自己应该为下属的身体健康多考虑考虑。
至于怎么考虑,还是等明日再说吧,这会儿他得先进宫一趟。
今日圣上提起修太庙时,林远秋立马就想到了城郊那一大堆的旧砖和石料,如今既然准备持筹握算,那么是不是该把它们都给利用起来。
几年前,永寿宫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半,林远秋想到的这些旧材废料,正是当时重建永寿宫时清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