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他不禁发出了自豪的笑。
&34;好!干得好!咱儿子就是有本事!&34;
【不到半年,先诛定南王孔有德,又灭敬谨亲王尼堪,李定国以辉煌的战绩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连顺治皇帝都因此发出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更是不吝盛赞:&34;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34;】
【从此,李定国的名字,成为了盘旋在清军头顶挥之不去的噩梦,无数抗金义士追随的旗帜。满清铁骑在他的兵锋之下颤抖,汉民百姓视他为收复河山的希望!】
镜中人的声音慷慨激
昂,镜外的看客却纷纷点头,并无几人出声反驳。即便是历代名将,如霍去病、岳飞,都目露赞赏之色:“安邦定国,名副其实!”
李定国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倒不足以震动他们,但对方在明末那个特殊时期的意义却无人能替。试想当满清铁骑踏遍河山,却有这样一个人横空出世,向世人宣告,清军不过如此,该是如何鼓舞人心?
这样的人,如何不值得世人敬仰?
【无数人奔走相告,欣喜若狂,以为复兴大明自今日起,后方却闹出了幺蛾子。】
【——李定国取得衡州大捷之际,孙可望亦在湖南亲自指挥军队攻克辰州,大获全胜。这对兄弟本该戮力一心,扩大战果,奈何孙可望器小易盈,一心凌驾于众人之上。】
【自称国主的他,一向将永历帝朱由榔、安西王李定国,与抚南王刘文秀三人视作有可能推翻自己统治的最大威胁。尤其是后两者竟然一直与朱由榔关系密切!】
【此次出兵反攻,明军本是兵分两路。刘文秀收复四川后,又在保宁轻敌受挫,孙可望便趁机夺了他的兵权,发往云南闲住。谁知又听闻李定国连歼二王,复地千里,孙可望更是妒火中烧,甚至密谋除去李定国,又何谈挥师北上,收复河山?】
【最终,收到消息的李定国引军西走,撤入广西,与孙可望分道扬镳,再不相见。天下人期盼的“复兴大明”成了一场空!】
&34;功败垂成啊!功败垂成!&34;&34;孙可望怎么突然来这么一手…&34;突如其来的变故令众人大惊失色。
方才还在夸赞养子的张献忠立刻竖起眉毛指指点点:“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大事未成先起了内讧,事情就办不成了。&34;
孙可望羞愧地低下头,一方面不敢相信自己未来的作为,一方面内心悄悄腹诽。……说的好听,您当初不也是和罗汝才闹翻了吗?无论众人如何失望,孙可望与李定国的分歧已成定局,镜中盘点继续——
【分道扬镳后,为避免与孙可望继续发生摩擦,李定国将战略目标锁定广东,同时,他也找到了一个新的合作对象——活动在福建一带的抗清义军郑成功所部。】
【郑成功是何许人也?郑芝龙之子郑森,被隆武皇帝赐予国姓,名曰成功。郑芝龙降清,惟他不肯投降,从此起兵抗清。】
【既然与孙可望恢
复湖广并力东进的计划彻底落空,那就与郑成功共谋大业。李定国想得很好,现实却不如预期。由于郑成功误期,第一次进攻广州以失败告终。不久后,李定国挥师二十万,再攻广州!】
【这一回,他在战前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与安排,并多次派遣使者与郑成功沟通,商定出兵时间。大军一动,果然势如破竹,一路直逼新会,欲与郑成功会师。意外却接二连三降临,先是李定国本人生病,一度无法亲临前线,其次是郑成功再次失信,迟迟不见踪迹,无可奈何的李定国只能亲率大军猛攻新会,围城三月之久!】
【李定国苦等的郑成功没有出现,清朝援军先到了,激战过后,明军大败而走,一路撤回广西,本已收复的失地重新落入清军之手,李定国的计划彻底宣告失败。】
【而他复兴大明的愿景,亦再度落空!】
明太祖朱元璋连吃两颗护心丸。
历朝历代平行时空,许多人都要骂出声了:起起落落起起落落,这南明史真是搞人心态!
转念一想,仅仅是旁观者的他们都被搞得心态崩了,如此失望,置身其中的李定国又该是何等的心情?失望了一次又一次,究竟是什么还支持着他一直坚持下去?
有人不免责怪总是失期的郑成功。
&34;孙可望有其私心,郑成功难道就没有私心?两次失期未至,意欲何为?&34;
&34;南明嘛,内斗老传统了。”有心思细腻的人一口道破郑成功的顾虑,“他当初支持的应当是隆武皇帝,也就是唐藩,而李定国支持的是永历皇帝,也就是桂藩,一旦双方联合抗清,彼此之间如何处之?若奉永历为主,论地位,他绝不可能高过李定国,更紧要的是,性命安危也很难说。&34;
须知,大明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于谦一腔赤诚,最终却死在他拼尽全力保卫的京城。由此可见,站队才是最重要的。
&34;唉!&34;众人深感惋惜。
只能说明朝的党争和倾轧无处不在,大明都完了,这一套腐朽的东西却没有亡。&34;李定国的一腔期许,终是付诸东流!&34;
【败逃而回的李定国来不及继续部署抗清,就收到了永历皇帝传来的密旨。原来是孙可望已经迫不及待要自立为帝了。宛如惊弓之鸟的永历皇帝只能寄希望于李定国,而李定国没有
辜负他的期待,收到消息便率军而至,将永历皇帝成功救出。】
【永历十年,李定国迎永历皇帝入云南,李定国受封晋王、刘文秀受封蜀王,南明朝廷本还想与孙可望和解,天真地希望后者能够甘心就范,却不知独揽大权多年的孙可望已经心态失衡,岂肯俯首称臣?】
【永历十一年,孙可望举兵十四万,讨伐云南,正式与南明朝廷决裂,结果却是兵败而逃,众叛亲离,沦为丧家之犬!】
【走投无路之下,孙可望作出了一个令他晚节不保的决定——降清!清廷大喜过望,为表重视,
大张旗鼓封他为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