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么说,其实只是想表明,何用维喆?在场,他,就可以算。
果不其然,他得到了大家恍然的表情。老朱也递来一个赞许的眼神。
【周忱的改革思路,粗粗看,也是朝着一个官、民“均田税”的思路走的。
但若是细看,会发现他的很多细节,考虑的很详尽。到底是亲自走进了土地里,做了调查报告。他知道,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演变,官田的主体耕种者已经是贫农,民田多豪右,此时削减官田赋税,是有利于农民的。】
茹瑞既然刚才已经露馅了,现在他也不装了,骂道:“这些豪右,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老朱倒是在想:若是每年都会生的话,那每年割一茬呢…?他想想,叹了口气。算了,应该还是做不到吧。
【周忱的改革也不容易。
改之前,朱瞻基花了整整2年时间和户部做博弈,争取到了为所有官田减税20-30%,缓和了农
民-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功劳。
——PS:户部始终不愿意削减自宋元遗留下来的“古额官田”,他们无法接
受这种庞大的税收缺口。
改之后,不断的遭到当地豪强的诬蔑,还有朝中同僚的抨击。】早已预言过这件事的茹瑞叹了口气:“果不其然。”
【正统10年,“刁民尹宗礼”以“税粮马草不应征收船钱加耗”举报了他。他反驳了,政策继
续。
景泰元年,"民人彭守学”也是拿余米做文章,指责周忱“不能遍历防闲,遂致各官吏、粮里人等,或指以修学校、盖公馆、及整补寺观为名,甚至变两假公花销,任其所为,不可胜计。"
举报他“过征,妄费钱粮”。
他上了万言奏疏自白,然而这一回他没能逃过去。
余米的使用权在地方,不在中央户部,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周忱毕竟70岁了,他巡抚江南多地,也无法做到每个地方都完全公正,没有被滥用。
这给了旁人借口。】
大家想起了后辈之前说过的一句话:"这就是拙于谋身,工与谋国吧。"老朱也唏嘘:"70岁了,尚在地方努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
【PS:李贤在《天顺日录》里说,(周忱)亦善于附势中官,王振极重之。宦游其地者无虚日,人得其所欲,释子见造者必往求之,所获必过望。然自出粟千石旌其门,又令子纳马得官,士林以此少之。
这段私以为诬蔑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排场真的那么大,举报他的信件里应该直接写了。但是他和王振有所牵连,可能是景泰朝遭到人再次发难的原因。】
杨士奇作为推荐了周忱的人,赶紧说:
“我觉得他的清廉还是可信的,如果他以前不清廉的话,我也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吧?当初把他派去江南,就是为了催缴税粮啊。起码在那之前,和派去之后的至少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人是比较清廉的。"
【景泰2年,景泰先令户部主事前往苏松等地“追征所费粮,以数十万计,皆远年耗用”。这怎么追呢?显然不太可能,于是给事中、御史要求停止。但户部尚书金濂“执奏不从”。
周忱很伤心的再次自陈,说罪都在我,何必去民间追征粮食呢?民何以堪?
他再次请求辞职(景泰元年被举报时,已经请求辞职但没被允许),希望皇帝
恩准正统14年以前的都不要再追究了,14年以后如有侵欺者,再征纳。
景泰从之。在江南地区待了22年的周忱就此遗憾的致仕了。
可是六科十三道还不肯放过他,说他“老奸巨猾之所为”,搞得好像余粮是什么应得花费似的。情实难恕,请治罪。
景泰不允,以他年老,不再追究。周忱告老还乡,在景泰4年去世,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