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新又补充:“他洪武十二年的时候,陷入高丽内部党争死了。”
大家:"……"
短短两句话好似说尽了他的一生呢。老朱摇头:“哎呀,还不如在咱们这里当个小官呢。”
大家:"……"
其实在这边当小官也并不很安全呢
。
【洪熙元年5月,《与Judy祖孙对话的日子》,江西人杨士奇记录了这段极为重要的对话。
仁宗本来是找杨士奇抱怨国子监学生不顶用、翰林考试不严。得改革太学数十年之考试弊端,考!给我仔细考!不行的都滚,留一个有用的就好。
接着又道:“科举也得改。”
——私以为,按照前后语境,仁宗此时未必意识到需要南北改革,只是和老朱当年一样,嫌弃科举选拔的人才不顶用。】
郁新和金幼孜都产生了很多迷惑。
他们不相信,杨士奇竟能取出这稀奇古怪的标题!
然而除了他们以外,好似大家都习以为常,他们左右张望,也就只能默默不语了。老朱撇撇嘴:"这数十年之弊端,就是他爹,他爷,都很弊端喽?"
朱棣呵呵一笑:“正好,他自己的想法,就从他先开始,那期末考,会考,中考,高考。…什么都有,都先给他安排上。"
【杨士奇语出惊人:“科举需兼取南北士。”
仁宗:"?北人学问远不及南人?"
杨士奇:"自古国家兼用南北士,长才大器多出北方,南人有文多浮。"——后两句纯属屁话和借口了,你在骂你自己吗?
第一句在永乐朝的实权尚书籍贯分布看,是客观的、合理的。蹇义、吕震、宋礼、吴中、赵肛、李庆、刘观都非南人。
杨士奇在这件事上,展露了他作为名臣的风范,真心实意的为国家思考而不为家乡谋更多福利。
不管他在别的政策上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就这件事,做的真好。也算小小的背叛了自己的屁股利益。】
朱元璋和朱棣,此时一同点头肯定:
"此事之上,是极好的。"
别说他们了,便是那郁新,一时也是暗暗惭愧:吾弗如也!
【仁宗问:“具体咋搞?”
杨士奇:“糊名,写南北,南取60%,北取40%”
r>
——仁宗或许是被杨士奇的第一句“南北兼用”说服的,但他的感慨亦是真知灼见,知道这不是什么增大两地歧视,而是会促进北方文教兴起。
很可惜,仁宗马上就死了,没能看到这项好政策落第。幸运的是,人亡政未息,他儿子朱瞻基帮他落实了。】
朱棣展颜道:"好圣孙!"
朱元璋也展颜道:“好圣孙!”
两父子一时:"……"
不得不说,这对父子还真是相似,都是看儿子哪哪有些不顺眼,看孙子,哪哪有些好地方。
【4、宣宗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