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虎脑如愿以偿的留在了府城。
这里要说明的是,一起来到府城的也不光只有虎头虎脑这俩兄弟,还有他们的爹,江大郎。
也是,就算虎头年岁不小了,先前为了考秀才,也没少去县城那头,还不是由家人陪伴着的,而是跟先生、同窗们一起去的。他也不是那种天纵奇才,一次就能通过三场童生试的,第一场考了一次,第二场考了两次,至于第三次……
咳咳,往事已经随风飘去,横竖如今的江虎已经是一名秀才公了,倒真不需要太翻旧账了。
算下来,他中秀才的年岁要比他二叔小上好几年,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比江二郎聪慧,完全是因为两者学习成长的过程截然不同。
江二郎当初是在镇上的私塾念书,除了念书之外,他本人还会接一些誊抄书籍的活儿,以此来挣钱买笔墨纸砚。甚至每到农忙时节,他还会急匆匆的赶回大坳子村,下地劳作收割搬运等等。至于学习资源,那更是完全不用提了,除了那几本科举用书之外,当真是要啥啥没有。
换成虎头就完全不同了,一开始还是江二郎和赵桂枝给他送各种教辅书,后来三郎毅然决然的接过了这一光荣而又伟大的任务,还美其名曰,要报答当年大郎对他的关心爱护。
总之,大概从四五年前开始,也就是三郎来到府城后的第二年,虎头就再也没有缺过教辅书了。
写完一本还有一摞,哪怕一摞都写完了,别着急,还有第二摞第三摞。
甚至于,就连跟在虎头后面拿他用过的教辅书给自己开小灶的江家大房扁担,也都跟着考上了秀才。
不光如此,当初在村学里一起念书的小伙伴们,包括村学先生的小孙子,学问增进都异常迅速。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考中秀才,可跟虎头一起考中的,一共有四人。
虎头、扁担、先生的小孙子以及石坪村石家的另一个少年。
其实他们的资质和天赋都属于不高的,基本上考取秀才就已经到了极限了。这种情况跟江二郎还不同,他当初属于自己摸索着考上的,思考的时间更多一些,可虎头这帮人受的却是填鸭式教育,再利用题海战术,生生的在科举路上杀出了一条血路。
好处很明显,毕竟单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只怕这辈子都不可能有所成就。当然坏处也是有的,拔苗助长的下场,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不过,事情都得看两面,若是原本的栋梁之材,落到了如今这般境地,当然是倍感惋惜。
可虎头那他们是吗?
村学先生在学生家长们的帮助下,重新盖了屋子。原本作为教室的两间堂屋,也扩充到了四间。不说有多好,起码屋子大了,也结实了,院子也被重新平整了一番,自然收得学生也就更多了。
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择了三位没啥希望中秀才的学生,那些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年郎,屡次考不中,家里的弟弟或者侄儿也到年岁了,不可能无休无止的供下去,倒不如在村学里当先生做事,能得钱也能在课余时间念书,想着万一下次就中了呢?
这个想法几乎跟当初的江二郎不谋而合。
江家也是普通的农家,温饱自是解决了的,但真的没办法一直供他们兄弟二人念书。哪怕江二郎早就考上了秀才,但他的梦想却不单单是中秀才。可现实的情况是,三郎还在念书,虎头也不小了,即便家里不指望他养家糊口,但肯定没办法再拿出钱财出来供他。
所以,在最初江二郎是打算寻个学堂当先生,将来有朝一日攒够了钱财后,能自己开办个学堂……
多数怀揣希望的读书人,都会选择这么一条路。
毕竟,当账房先生、掌柜的来钱虽然快,却是彻彻底底的绝了科举之途。唯有选择当先生,希望仍然存在,即便再渺茫,起码心里还能有个盼头。
……
赵桂枝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的出现,改变的完全不单单是江家这些人,也间接的改变了大坳子村附近的那些人。
先不说秀才的职业选择范围极大,光是那些童生,就能寻摸到一份当先生的活儿。毕竟,启蒙教育真心不需要秀才的,让自家孩子略识一些字,不用当睁眼瞎,就是多数乡下村人的心愿了。
除了当先生之外,还能代写书信,能去镇上寻一份体面的活儿,甚至碰上服徭役的时候,不识字的只能大冷天下到河沟里挖那死沉死沉的淤泥,而识字的却能在岸上拿纸笔计数……
甚至于,被改变的还有这些人的家人和下一代,一旦走出了村子,即便仅仅是在镇上安定了下来,他们的家人和孩子也完全不同了。
赵桂枝见着许久没见的虎头虎脑自是万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