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应届毕业生中,去往美国十四航空队的外文系彭国涛也是傅斯薇的原型之一。
由于短篇节奏很快,很多地方进行了时间压缩,比如在抗战中后期(1940年之后)才逐渐牵涉到美军部分,许多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艺术化处理。
但都尽量不违背历史本身,尊重历史是文艺创作者的底线。傅斯薇最终的结局也能体现这一想法。
空战部分:
我查阅了二战时期中日战机的差异对比——包括时速设定丶具体操作丶性能优劣等。
有个难点在于,P-40战机经历过几个版本的叠代,设计款和最终通贩的有很大区别(甚至连战机上机枪口径都不一样),给我彻底整懵了。
不过最后还是采用了美军方陈纳德的三条原则来完成剧情推动(美国志愿者组织领导人克莱尔·李·陈纳德上校的战术理论),突出了双方战机特点,并且引出了最大的反派小野秀夫(以下简称畜牲)
畜牲的角色设定参考了日军四大王牌飞行员:
第一个是三轮宽,被我国空军队长陈其光击落在农田里,被农民们发现后直接锄头镐子砸死(不愧是武德充沛的种花家,赞)个人觉得这样太便宜畜牲,所以没用这种死法。
第二个山下七郎,1937年驾机掩护日本空军机群轰炸南京,行至苏州遇空军拦截关了八年,越狱失败被抓回来被枪决;
第三个朝田良平,1938年在飞抵南昌上空执行轰炸任务时,被我军徐葆畇击落毙命,都没采用(放在这里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最后一个王牌飞行员南乡茂章,四大飞行员之首,日本空军第15队航空队队长,被裕仁天皇喻为「军神」,是侵华战争中的忠实「恶犬」——没错,这就是畜牲设定最接近的原型。
在真实历史上,飞行员罗英德和南乡茂章两机相撞,一同掉落在鄱阳湖里,幸运的是我方飞行员获救丶南乡茂章当场死亡。
傅斯薇坠湖脱险并没有参考这段史实,但是当我查资料对上的时候,感觉真的冥冥之中的确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非常奇妙。
正如原文里写的:兽性控制的人会千方百计苟活下去,真正愿意献身的人万死不辞。
雪峰线原型:驼峰航线
可能已经有读者朋友看出来,雪峰线参考的是世界着名的「驼峰航线」。
(改自某百科)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凹的山口,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丶器械等战争物资。
该航线地势海拔均在4500到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丶高黎贡山和横断山等,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
文中参考了当时的真实环境——为了避开缅北日机,不得不在没有无线电导航台和明显地标的航线上进行夜间飞行。
历史上,除了空战损失飞行员以外,在驼峰航线进行飞行任务的外文系1944级朱晦吾和电机系1945级沈宗进就因为夜航事故牺牲。
这也是标题夜航想要表达的纪念之意。
最后一战:
在傅斯薇逆转局势时所用的柔术,参考了某站的防身柔术视频,理论上女性被骑腰卡脖的时候是能挣脱的,但是实际情况中可操作性的确会大打折扣(不要轻易尝试!)
选择让傅斯薇手刃仇敌是一种张力表现的需要,何况单纯坠机烧伤实在是不足以泄愤(尤其这么反胃的反派写出来连电脑都嫌脏)
只有让斯薇亲手了断才是最好的结局。用飞机残片杀死飞行员,也是一种比较恶毒的方式,类似于「被心爱之人事物杀死自己」,更杀人诛心。
最后碎碎念:
傅斯薇的魅力太大,估计短期内也写不出这么棒的女主了(暴风哭泣)
写到斯薇离开的时候眼睛也酸了酸——但是刀子还是要发的(无情。jpg),毕竟现实比作品更为残酷,历史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努力发生改变。
周北光的单箭头本来打算放在正文,但写完发现斯薇的确不需要感情线就删了。
所以在番外留了一大把玻璃渣子,能找到糖的就找,找不到的就…我很抱歉(?)
因为傅周两人是不会在一起的,这不仅是不能违背历史走向的需要,也是强调了在时代洪流下个人宿命的不可抗性。
我本人最欣赏的顶级BE虐感,就是人物无法避免地走向宿命终点时的挣扎,所有过往烟云最后都沦为梦式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周北光哪怕前半生功勋卓越,却也不可避免地失去慕恋之人丶不可避免地老去;
何子清同样如此,尤其在时代动荡之中,满腹才华有时能成为高悬头顶的铡刀,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小贴士:找看好看得小说,就来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