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丽的三爷爷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说道:“晓臻啊,我听说你是大学毕业生,那肯定见识广。今天咱就借着这送日子的机会,好好聊聊婚姻和生育的事儿。”
贾晓臻放下手中的碗筷,礼貌地笑了笑,说道:“三爷爷,您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我正想向您请教呢。”
阿丽的三爷爷点了点头,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说道:“在咱这乡下,婚姻可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儿,那可是两个家族的大事。生育更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家族的繁荣兴旺。就像老祖宗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后代,那可是对祖宗的大不敬啊!”
贾晓臻微微皱了皱眉头,思考了片刻后说道:“三爷爷,我明白生育对家族的重要性。但在现代社会,婚姻的意义变得更加多元化了,两个人相互陪伴、共同成长,实现自我价值,这些也很重要啊。”
阿丽的三爷爷笑了笑,不以为然地说:“晓臻啊,你说的那些都没错,但这生育可是婚姻的根本。你看看咱们村子里,那些没有后代的家庭,在村里都抬不起头来。被人称作‘绝户头’,那滋味可不好受啊!”
这时,贾晓臻的父亲贾茂林插了话:“三爷爷,您说得在理。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传宗接代,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丢。”
王世坨也跟着点头附和道:“是啊,在咱们那边,情况也差不多。没有儿子,总觉得在人前矮了一截。”
阿丽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讨论,偶尔看一眼贾晓臻,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担忧。阿丽的母亲给大家添了茶,轻声说道:“其实啊,生男生女都一样,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阿丽的三爷爷却摇了摇头,说道:“话虽这么说,但在咱们农村,没有儿子,就没人继承香火,家族也就没了希望。你看看那些只生女儿的家庭,心里多着急。有的甚至不惜冒着罚款的风险,也要再生一个儿子。”
贾晓臻想到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一些思考,忍不住说道:“三爷爷,时代在变,现在的社会和过去不一样了。男女平等,女孩子也能撑起一片天,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过度生育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等等。”
阿丽的三爷爷听了,脸色微微一变,但还是耐着性子说道:“晓臻啊,你说的这些大道理,我不太懂。我只知道,在咱们这地方,多子多福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过去,咱们村还有13岁就结婚生育的例子呢,就是为了多生子女,延长生育年龄。就拿老杨家来说,他家过去一直信奉多子多福,觉得孩子多了,家里的劳动力就多了,日子就能好过些。所以,他们家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还是坚持生了三个孩子。他们觉得,只要孩子多了,家里就有希望,就有福气。
“老杨家的大儿子中专毕业,二女儿大专毕业后就嫁人了,三儿子好点,二本毕业。可直到今时今日,老杨才发现,这三个孩子,哪怕读过点书,也只能混成普通人的样子。同时,孩子们也赚不到钱,还需要啃父母的老,这让他特别失望。有一次,三儿子跟他抱怨,如今没有房子,没有车子,就找不到对象,结不起婚,生不起孩子,希望父母可以掏空钱包,帮他一把。听了三儿子的话,老杨一下子就生气了,说道:‘生生生,我也就是因为生了你们,才苦了那么多年。你没本事,就别生了。’
“你看,这就是多子多福观念带来的问题。在过去,多子多福确实能给家庭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增加劳动力,养老送终有保障。可现在,时代变了,养儿防老已经成了一个幻想。现在是商业化时代,人们觉得生孩子有意义,虽然投入高,可至少养儿防老,那人们就会选择生孩子。反之,投入高,而没收获,那不婚不育的人就会变多。就拿‘养儿防老’这件事来说,绝大多数的父母,生孩子的目的,就是希望有孩子给自己养老。不过,在今时今日,养儿防老成为了一个幻想。近几年,出现了两个词,养老防儿,养儿啃老。到了晚年,还需要防备子女,这是养老防儿。父母老了,孩子还啃老,这就是养儿啃老。
“再看看那些违反计生政策的家庭,像青龙和小义,他们都是村里的干部,发小,工作上配合默契,生活中也步调一致,都生了二胎,且都没有间隔够时间,违反了计生政策。当时,乡党委把他俩的计生违纪作为计生案处理,给了一个党内警告的处分。背了处分,两个人很有些想不开。后来青龙辞掉了支书,自己跑起了买卖,生意还不错。几年以后,他又被选回村里干上了支书。现在,国家有可能放开了三胎政策,可人们生育的意愿却不高了。
“还有那些上了年纪还要生孩子的,像52岁怀上孩子的妇女,这种事在旧社会多,现在又有了。过去生孩子还要指标,现在上了50的人还要生,再没人管了。这样的事当笑话摆。我69年下乡到王村公社胜利大队,一老婆婆生孩子了,她参军的儿子回家来说媳妇,正好伺候他母亲坐月子。那个年代这种事不稀罕,一个母亲生四五个的也多。人说,多生一个孩子,也就是多摆一双筷子的事。孩子多,在生产队里分粮也多,孩子多的家反而吃得饱一些。多子多福,计划生育时批判的,沉渣泛滥了?但也许是那个时候‘只生一个好’的宣传太深入人心,现在好多人还是选择只生一个。
,!
阿丽的三爷爷继续说道:“我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么个事儿。那会儿有个村子,村里的张老汉,他妻子生不出孩子。张老汉又不想一辈子断了香火,就琢磨着‘借种’。他找到同村的李家,李家有个儿子,人高马大的,张老汉就提出来,让李家儿子和他妻子睡一段时间,生个孩子出来。李家一开始还犹豫,毕竟这是伤风败俗的事儿。可张老汉承诺,只要生下孩子,就给李家一大笔钱。李家家里穷,经不住诱惑,就答应了。后来,张老汉的妻子还真怀上了,生了个大胖小子。张老汉乐开了花,按照约定给了李家钱。可这件事在村里传开后,张老汉的妻子抬不起头,张老汉也被人背后议论。不过那时候,大家虽然背地里骂,但面上还是认可这种做法,毕竟都为了传宗接代嘛。”
阿丽忍不住插话:“三爷爷,那‘典妻’又是怎么回事儿呀?”
三爷爷叹了口气,说:“‘典妻’就更离谱了。就是丈夫把妻子像物品一样典当出去,让别人‘租’一段时间,等妻子给那个承典的人生了孩子,再回到自己丈夫身边。这都是因为当时人们太看重后代了,为了有孩子,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我记得有个邻居,家里穷得叮当响,妻子也生不出孩子。他就把妻子典给了村里一个有钱但没后代的光棍。那光棍为了有个孩子,就按照约定把他的妻子接回了家。后来,他妻子给光棍生了个女儿,按照约定,他把妻子赎了回来。可他妻子回来后,整个人都变了,整天郁郁寡欢的,也不和他说一句话。他想再和妻子好好过日子,可妻子心里的坎儿过不去。后来,他妻子就偷偷跑了,听说是去外地打工了,再也没回来。他虽然难过,但也知道,这都是他自己当初的决定害了妻子啊。”
贾晓臻听了,心里五味杂陈。他没想到过去竟然有这么残忍的习俗,把人当物品一样随意典当、借来借去。他看着阿丽,阿丽也正看着他,两人眼神中都充满了对过去的不可思议和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
阿丽的父亲一直默默地听着大家的讨论,这时也忍不住说道:“他三爷爷,那些都是过去的老黄历了。现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大家的生育观念也在慢慢改变。”
阿丽的三爷爷叹了口气,说道:“话是这么说,但要改变这老观念,可不容易啊。就拿咱们村的肖正太来说吧,他娶了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子,就为了能生个儿子。结果孩子也患上了精神疾病,但大家还是觉得,他好歹有了后代。”
贾晓臻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我们不能只追求生育的数量,而忽视了孩子的质量。近亲结婚、与有遗传疾病的人结婚,只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负担。”
阿丽的三爷爷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说道:“晓臻啊,你说的这些,让我好好想想。但不管怎么说,这婚姻和生育,都是大事,你们年轻人可不能马虎。”
贾晓臻点了点头,说道:“三爷爷,您放心。我和阿丽是真心相爱的,我们会认真对待婚姻和未来的生活。”
:()国匠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