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模块化的空间站一样。
太空电梯这玩意儿,本身也是高度可定制的。
轨道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都是丰俭由人;
林奇固然是一上来就按市面上的大型同类产品选配,不过也用不着等完全修好,有一条大型主轨道就可以先将就用基础功能了。
虽然说以他选的这套配置的参数,一条主轨道还不足以满足高强度的运力需求,比如说面对‘开拓者’号这种级别的货舰,如仅有一条轨道来卸货,就不免有些小水管的感觉
可对蓝星目前的需求,还是够用的。
运输些卫星了、探测器了、载人太空舱之类的,都够用。
如果控制一下运量,做好规划的话,供应太空采矿也不是不行:火星和木-火小行星带可能还有点强度太高,先从月球采矿开始那不就好了嘛!
月壤了,氦三了,这都是传统艺能了,不可不品尝。
归根结底,月亮是蓝星的卫星,是离人类文明最近的外星天体,‘第一个外星定居点’放到它上面,再合适不过了,哪怕星联当年也是如此。
林奇觉得,就不必舍近求远了——总是炒作的火星殖民,很大程度上也是噱头,虽然这颗星球曾经的确有过一定的水体环境,还可能有微生物级别的生物圈存在,但那也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那会儿别说原始人了,石炭纪大灭绝都还没开始呢。
现在想去火星,一样要自行营造自循环的维生设施,比起来和在月球拍分矿基本没差。
那点本地的地下冰资源储备优势,还远远无法抵消地-月相较地-火之间巨大的航程优势。
月壤一样是有冰成分在内的,这一点,在星联建立广寒市、常羲市的时候,已经被航天员们证明过,林奇自然不介意在这里借助一下另一个世界的太空先驱们的探索成果
“说到底,只要有能源,一切就都不是问题,”
“解决能源问题,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哪怕仅仅是用空气过滤器去筛氢氧来烧水,都可以稳定供应生存反之的话,即使有天然冰都得头疼怎么过滤杂质,否则一个弄不好喝死人就麻烦了。”
通过时空门前往星联。
依靠与回声档案馆的密切合作关系,林奇很容易就弄到了一份非常完整、翔实的‘广寒直辖市建城档案’。
再重新打开时空门,在两个世界之间无缝切换,回到蓝星。
翻阅着这份容量超过60个g的电子档案,仅仅是初步地看了一下目录之后的简述,他就有了许多切实的构想;
当月球上所有大型的战略资源矿脉、基础资源矿脉、以及地脉断层和板块岩层之类地质信息,都一览无余地在眼前展开的时候,这个离人类最近的外星天体,在他眼里就没有了秘密;
即使是随便一规划,他都能找到好几个适合拍分矿的地点。
当然,最合适的还是广寒市的位置,那一处位于拉兹兰月海之中的谷地,本来就是星联技术人员们精挑细选出来的完美基址,林奇只需要沿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