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猎回京之后,大宋北境在秦王的主要推动下,开始重新调整边境的布防,以便更合理的分配兵力与军资。
北齐见大宋的边境驻军后撤,加上自身现实情况的需要,同样按照约定后撤起来,抽调兵力去全力平叛去了。
大宋趁着调整布防的机会,主动裁减了部分老弱残兵,也将一部分的驻军调走,放在局势更紧张的方向。
大宋一方之所以如此,当然也有本身的现实问题。
因为在秋收之后,大宋各地呈报上来的报表,基本验证了朝廷之前的预计。
这是由于今年春夏之季,大宋东部和北部的区域,首先是遭遇了旱灾,又因为干旱生成了蝗灾。
让好几个州府的农作物收成大降,有些更是完全颗粒无收的情形,使得受灾地区的饥民数量,不断增加,情况越发的严重起来。
秦王由于本就负责北境的军政,那里自然由秦王顺便主理赈灾。
而东部的受灾州府,则是楚王奉旨前往赈灾,户部负责调拨所需的粮饷,送往各地用于赈济灾民。
户部尚书韩致义跟秦王本就交好,在对待赈灾之事上十分重视,配合也是相当的默契,彼此未有什么制肘的情况。
秦王在北部赈灾的时候,由于本身就是自律极严的人,在赈灾之事上极有严则,一连杀了几个不明风向的州府大员,很快就稳住了灾区的人心。
石破天在此事上的建议不多,但任千羽作为他名义上的师爷,在大宋地方待了不少时日,集思广益之下,提供了不少实用的建议。
正好赶上了北境重新布防,便干脆征用当地的灾民,修补当地的官道桥梁,城墙营寨,疏浚漕河,开山采矿之类,让灾民能够凭力气挣些工钱。
让原本的两件事情合在一起,使得力壮无手艺的灾民,在当地就有事可做,不必到处乞食和干等官府的活命粥。
至于石破天同样上书,将两年来自己农庄收成的粮食,绝大部分无偿捐给了朝廷,用做来年下发灾民的粮种。
在早朝以后,皇帝召集相关官另行议事之时。
韩致义向旁边的石破天说道:“苏大人!我还正准备跟你说呢。结果今日你就上书了,真是让我佩服不已。”
皇帝听了,顿时觉得好奇的询问道:“哦!韩卿想与苏卿说什么?朕也想要听上一听。”
石破天略微躬身道:“微臣今日的上书,陛下还未来得及御览吧?”
皇帝点点头道:“嗯!朕确实还没细看。”
“禀陛下!苏大人在城外的田产规模不小,所种粮食作物产量更是不少。”韩致义说道。
“这个朕知道。去年苏卿花费数百万两白银,在城外一次购置了不少田产。朕记得苏卿主动上书,特意向朕说明了此事的。韩卿,这有什么问题吗?”
“禀陛下!臣不是说苏大人购置田产之事。而是苏大人的田产所产粮食,每亩地比别家的多产了五成。臣正准备与苏大人商量一下,想要上书以朝廷的名义,从苏大人那里购买秋粮,作为明年开春下发灾民的种粮。毕竟如此优良的种粮下发后,能够助灾区尽快恢复粮食生产。”韩致义连忙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