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已经有了自己的火药了,嬴政搞定了这个,心头像是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他的大臣们心里悬着的剑也放下了,努力向方士们做宣传,果然是没错的,现在有不少方士都会做火药,而且还不是徐福最先,就很不错。
可惜的就是,徐福这厮也学会了制作火药,要不是陛下求贤若渴,很需要制作火药的人才,而战场上有这个,确实能少死很多自己人,多死一点敌方的人。
为了大秦,为了陛下,再忍忍。
忍辱负重的大秦人,就被他们的陛下布置了第二项任务,那就是完善专属于大秦的科举考试。
第一步其实是卡在了试卷上,诸子百家还未彻底衰败,就像是现在依旧有人在说着楚国的方言一样,依旧在学着除了法家意外的东西的人还有不少。
而这个时候,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学术给塞进去。
在天书说完以后儒学当道、墨家都查无此人的时候,大家才真正有了危机感觉。
哪怕是李斯,都想着要不要和人合谋编写一部类似于《吕氏春秋》的书,把他理解的法家给传承下去。
知道会断传承,还不努力的人是庸才。
而自己想办法写书,总归是只能吸引到少部分的人来学习,现在陛下要是开这个科举,或者是高考?
那么学习的人一定会特别多!
嗯,可以一起保留。
李斯十分贪心地想,如果高考的制度留着,科举的制度也留着,高考选拔人才,科举选拔官员,那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最主要的事情,可以在高考的内容力加上这个诸子百家的知识,依托陛下这棵大叔,传承想结束都困难。
不是说嬴政会短命,大秦会二世而亡吗?
怎么李斯还对大秦的学校这么有信心?
那自然是,他相信他家陛下,人定胜天!
不知道的历史不能改变,知道的历史还不能改变吗?李斯不信。
或许别人做不到,但是他的陛下绝对能做到。
毕竟开局是质子这种烂牌,都能被陛下盘活,成为七国的皇帝,而多活几天又算的了什么,打不了是不搞丹药那一套了。
至于给各个地方编一套卷子,李斯迟疑了片刻,“不同的地方是,原来是楚赵这些地方,还是安装郡县来?”
李斯问这个,自然是,如果按照前者,卷子好出,但是题目来源是已经被灭了的国家,这多多少少有些不太好解释。
不好解释,究竟是多爱故国,所以才费尽心思想要这身后名保留下来。
李斯没那么爱,他只爱自己,因为后者,实在是比较难编的……
他这个野心勃勃的丞相倒还好,至少所有的郡县,他都有个基础的了解。
前段时间把相关的都看了一遍,有县志的看县志,没县志的就看有没有当地大贤的事迹之类的,主打一个先了解风土人情。
然后就从各项数值上了解了不同县的实力差距,比如征收上来的税,有比如徭役的人数,再比如叛乱的次数等等。
托六国余孽的福,大秦建国以来几乎是是处处在叛乱,人多人少取决于这些六国余孽能够忽悠多少人。
这让平叛记录写得很是充足,拿到的时候有厚厚的好几卷。
不对,一想到这里,李斯突然有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想问。
“陛下,天书的高考似乎是那张薄薄的纸,就那个样子的,比我们现在的要方便很多啊。”
李斯一说出这件事,现场都安静了几秒钟。
是哎,如果是竹简的话,那究竟要多少竹子,才够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出考题呢?一遍遍誊写之后,真的不会泄露出去吗?泄露出去之后,这场考试又有什么意义呢?
大秦这边为纸焦虑,和他们焦虑同一件事情的,还有刘彻他们,有时候也挺难的。
西汉时期已经有了纸不假,但是和天书用的纸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西汉就有了,或是太薄,书写和保存都需要特别小心的纸张,或是太粗糙,写字的时候甚至是会晕墨的,简而言之,都不是很可以当承载科举题目的考卷的。
他们为了纸发愁,有些朝代有纸张,在为了卷子上的这些题目发愁,实现准备好这么些卷子的话,就要有这么多人抄录试题,但是这样一来,泄露的风险就大了很多,如果不抄录的话,这么多卷子,总不能让考生自己抄录,就太奇怪了。
为这个担心的是唐,和汉一样,汉有发明造纸术的人,困在了纸张问题上,而唐中后期其实有了印刷术,但是前期没有,于是李世民困在了题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