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昌邑王刘贺被选为大汉宗庙的承续者时,靠的就是这一条成制。
登基之前,他要先过继给当时的上官皇后,获得嫡子的身份,再被立为太子,最终才名正言顺地继承帝位。
大汉的历代先君,即位的时候都有不少波折,但说到底几乎都符合这一成制。
孝惠皇帝是太祖高皇帝的嫡长子,即位名正言顺。
孝惠皇帝无后,孝文皇帝小宗变大宗,以高皇帝在世诸子最年长者即位。
孝景皇帝乃孝文皇帝长子,当时又无嫡子,即位亦合理,立为储君之后,生母窦姬立为皇后,更名副其实。
孝武皇帝之母王娡出身寒微,通过各种手段,于前元七年四月十七被立为皇后,七日之后,刘彻立为太子。
唯有孝昭皇帝算是一个例外,孝武皇帝为了自己的身后名,将所有成年长子都排除掉了,只剩下孝昭皇帝。
最后就是现在的刘贺了,他也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成制。
嫡长子继承制选出来的继承人最没有争议,所以刘贺暂时不打算更改。
当然,若有皇子靠强力夺取大位,又另当别论了。
如今的刘贺不到三十五岁,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当然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既然如此,不出意外的话,大汉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就是刘贺和霍成君的长子刘柘。
往后排就是霍成君的其他两个儿子刘永叔、刘幼安。
再往后才是张婕妤之子刘子辅、蔡婕妤之子刘延,张婕妤之子刘子康。
顺序清楚明白,几乎没有任何的争议。
霍成君能够抢先生下三子,而且能在年龄上与之后的三个弟弟拉开差距,不是一种运气,而是一种经验。
刘贺脑海中的一些“经验”,让这子嗣的年龄分布完美地契合他的心中所想。
对这六个儿子和七个女儿,刘贺自然都疼爱有加。
但是,帝位只有一个,大汉也只有一个,不允许分割。
立霍成君的子嗣为储君,才能保证这十几年的改革不付诸东流,才能避免世家大族卷土重来,才能避免外戚干政。
霍家人早就死得干干净净的了,刘柘即位之后,会像刘贺一样,依靠禹无忧等人,依靠科举上来的“新官”。
而不会依靠世家大族。
这就是刘贺顶着非议和压力,决不废掉霍成君的根本原因。
那一日霍光进宫,刘贺向他保证继承帝位的人有霍氏的血统,深意就在此处。
这也是刘贺对霍光的一种追忆和感恩吧。
而刘柘不负刘贺众望,是一个合格的储君。
但是,在张安世的眼中就完全不同了,刘柘不是一个好的储君——至少不是他心中理想的储君。
张安世虽然老了些,但是也没有忘记,他自己可是当年倒霍的主力。
当今天子自然会将其视为功臣,但刘柘登基,会放过张氏等大族吗?
如今,世家大族衰微了许多,但张安世仍然是天下世家大族的核心。
丙氏、韦氏、蔡氏、杜氏、杨氏……这些力量,聚集在张安世周围。
他们在大汉向外扩张的时候,也吃到了许多红利,在安息都护、西域都护、中亚都护和汉东都护都有产业。
但是此消彼长,终究是没有回到当初在大汉那种举足轻重的位置。
大汉更强了,这些逐渐落寞的世家大族就更想要回到原来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