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留下这些撮尔小国,虽然可以让大汉的威名远远传播出去,却也是权宜之策。
西域三十六国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绿洲上,来往的行商使团必须在这些地方获得补给,因此位置险要。
为此,匈奴和大汉,甚至是乌孙国都要对他们进行拉拢。
几方势力相互僵持和拉锯,此消彼长,时而匈奴占上风,时而大汉占上风,西域三十六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西域三十六国倒向匈奴人时,常会袭击汉朝的使团和商队,造成了许多人员和财物的损失。
以前,匈奴和大汉在西域的实力相当,大汉即使在西域各国驻军,也极易遭到匈奴人的偷袭。
到时候,玉门关内的汉军鞭长莫及,驻军就要单独面对汹汹的匈奴贼寇,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如今却不同了,刘贺此次要对匈奴人发动最后一战,彻底将匈奴从漠北赶出去。
这意味着对西域三十六国的管辖方式也要发生改变。
此次,西域三十六国在常惠威逼利诱下,联合派出两千五百胜兵,组成了西域护军,由刘病已任都尉,跟随乌孙军出征。
西域护军的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份投名状——让他们不再首鼠两端。
这是刘贺彻底解决西域三十六国及西域问题的一个开始,后面的方略已经谋定,会步步展开。
第一步是建立西域都护府。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要到十六年之后,大汉才会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
之后,大汉会直接给西域各国“国王”授官,将其纳入到大汉的行政体系之中,对其进行直接管辖。
哪怕是撮尔小国,也难免会进行反抗,所以少而精的驻军是必不可少的。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大汉对西域正式施行管辖,有了“自古以来”的主权宣称。
刘贺将西域都护府出现的时间提早了十六年,本该出任第一任西域都护的郑吉如今还在韩增手下担任队率。
但是,刘贺已经想到了一个人来承担这份荣誉和责任——那就是大鸿胪行人、海昏侯刘病已。
这样一来,刘病已既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又可以远离长安城,对他,对刘贺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步就是移民和屯田。
等西域都护府完成对各国的直接管辖之后,刘贺将会下令,用优厚的条件,从天下召集百姓移民到西域各国,充实当地。
西域并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不只有小块的绿洲,也有许多一望无际的平原和草地。
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会沿着山脉间的缝隙,长驱直入,直达西域西部和北部。
在这两股水汽的滋润之下,漠北的许多地方甚至比河套地区更适合耕种和放牧。
只要处理好人地关系,合理开发,此处足以容纳数量庞大的移民。
两千多年后,为了充实边塞,不也有数以万计的汉人军民来到此处,为华夏构建一道屏藩,将此地开发成新的“塞上江南”?
刘贺不只要将西域纳入大汉的管辖范围,更要通过移民让汉民实充西域,将此处发展成汉地的核心。
第三步自然是徙胡民至汉地。
等西域的大汉移民足够多之后,原来居于此处的西域诸国之人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
刘贺不愿意做出尽屠胡民的事情,倒不是说他还有当任君的奢望,而是为了几万胡民就背上这个罪名不划算。
到时候,他会直接下诏将西域各国的胡民徙到汉地来。
当然,已经人满为患的关中地区没有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的落脚地是关东郡国,是长江中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