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怎么能不讲求呢?只是要先有一个宗旨,只要一心在品,摒弃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即可,例如讲求冬天保暖,也仅仅是要求孝心,唯恐有一丝一毫的人欲夹杂,期间讲究夏天纳凉也仅仅是要求孝心,唯恐有一丝一毫,预杂期间,仅仅是讲求这个心而已,这个心若是没有人欲,纯粹都是天理是一颗诚敬于至亲至孝的心,那么一到冬天,自然会想到父母是否冷便去考虑给父母,保暖的是一到夏天自然会想到父母是否热,便会去考虑父母,那样的是这些全都是那颗沉静于至亲的新自然发出来的具体行动,只要有这颗沉静于笑的心,自然而然会考虑到这些具体的事用数目来打比方,这沉浸于笑的心便是树根,许多具体行动便是树叶,需要先有个跟才有枝叶,而不是先寻求汁液再去考虑这个跟李继说道,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切的感情,那么对父母必然是很和气而有和气的态度,则必然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必然会有让父母高兴安心的仪容,而所有的这些必须有一颗真诚的心来做根,然后自然而然就能如此
。正朝射问至善,玉虚有从事物上,求呼先生,约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耕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世亲如何为温情之节,如何为奉养之宜,需求个适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进用的善学问思辨,唯有温情诗,也只要此心存存乎天理之极,放养时也只要此心重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在犹家,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一节求得适当,变位至善,既如今扮戏子扮的许多温情,凤阳的一节,亦可谓之至善。爱于是日又有醒,郑朝朔问道至善也需要从具体的事物上求得吗?先生回答至善,只是使自己的心达到纯粹都是天理的境界便可以了,具体的事物又怎么能探求呢?你倒是举几个例子看看,曹烁说比如说侍奉双亲,怎样才能为他们取暖纳凉?怎样才能侍奉赡养必须做到恰到好处才是至善,所以才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先生说如果只是取暖,纳凉,侍奉赡养得意,这些事一两天便可以讲完了,用得了什么学文思辨,只要在帮父母取暖纳凉时,让自己的心思纯粹都在天理上即可,是啊,侍奉赡养父母时让自己的心思纯粹都在天理上即可,这一点才是必须用学文思辨的功夫来求索的,否则不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所以即便是圣人,仍然要持守经验,专一的功夫,如果只认为,将那些具体礼节做到恰到好处就是至善,那就好比是扮作戏子,帮助父母取暖纳凉等式一表演得到也可以叫做至善了,徐爱在这里又有所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