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身若燔炭,汗出即散。中医的思路就是给邪以出路,要通过一个通道排出去,发汗、泻下、利尿都是这样的管道。”
讲到这里,很多人就能听明白了,只是还有人问道:“那你的意思是,就没有风热了吗?辛凉解表又有什么意义?”
李介宾笑了,“别着急嘛,我们刚刚讲的是‘恶寒’阶段,还有下一个阶段嘛。要知道伤寒论一整本书都是在讲外感病的发病,里面113个方子,而西医对肺炎就只有一种应对措施——抗生素。
西医在治疗外感病的简陋与仲景成了鲜明对比。”
“温病学派的萌芽是来源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他集合了内经与伤寒论,倡导辛凉甘寒解表,为外感表证开辟了新的门径。”
李介宾开始在白纸上画图示意。
“刘河间的私淑弟子张子和则是伤寒宗仲景,热病从河间,辛热、辛凉并用。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大行,偏爱辛凉而畏惧辛温的见解成为了社会风气,为了纠正时弊,伤寒学派否定温病学派。
如陆九芝,认为太阳病唯有表寒证,所谓的‘表热证’是阳明病………”
表证,表证。
温病学派会告诉你,早期的伤寒跟温病,其实是很难分辨的。
而李介宾更干脆。
“早期的伤寒跟温病,本来就是一回事儿,只是预后转归的不一样而已。”
风热犯表有个症状描述是“恶寒轻、发热重”,这个表述很不好理解。
而实际上就是说,随着病邪的深入,疾病的发展,人体的恶寒感越来越少,发热感越来越重,这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而风寒与风热的关系,是前后关系,而并非并列关系。
李介宾写出来了一个方剂“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众人仿佛见鬼了一样,靠,这么多年怎么没发现呢!
麻黄汤跟麻杏石甘汤,居然只有一味药不一样!
石膏与桂枝?
麻黄汤治疗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
而麻杏石甘汤治疗“外寒里热,肺热壅盛证”,无汗而喘,“无大热”。
这里的“无大热”,解释并非没有热,因为麻杏石甘汤治疗的就是西医名为肺炎的疾病,怎么可能没有发烧?
“无大热”是治的表热,也就是表证发热。
此时,由表入里,而麻杏石甘汤,为寒凉派、温病学派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