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一些特色口音,轻或重罢了。
虽然徐年是二甲以上的普通话水平,但在关键时候不那么够用。
而且这只是比较容易通俗解释的部分障碍。
是最容易调整克服的。
其它是更深入的。
结束日常功课后,林嘉念正色道:“这几天我已经整理好了草稿版,比较粗糙的那种,是先搞定‘森林’,还是先进行整理?”
闻言,徐年直接反问:“不用练声了吗?”
“肯定要,不过也不能光卡在这里。”林嘉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徐年表示认同。
略加思考,徐年决定道:“先抽时间整理一遍。”
林嘉念没二话:“行,那就直接开始吧。”
“……”
到这份上了,徐年自是不会啰嗦。
依照顺序一首一首来初步整理,跟‘挪威的森林’的整理过程一样,徐年前摇一段时间,然后开始跟潜意识共鸣。
在林嘉念拿出的草稿版基础上,与潜意识的共鸣简单了好多个档次。
再加上熟能生巧之类的缘故,越往后越顺手。
每首歌前摇几分钟,唱一两分钟,讨论十来分钟。
倒也不慢,赶在午饭点完成了整理。
剩下的活会比较耗时间,不是林嘉念一个人能搞定的了。
首先她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完成更全面的填词补充。
然后需要进一步作曲,这个部分少不了请别人帮忙。
徐年并无作曲编曲能力,他甚至连写旋律的能力都没。
就更别说配器、曲式、结构、和声、节奏了。
总之,这是个大的系统工程。
林嘉念也没法全都搞定,她顶多是顺手的歌曲能搞定大部分,其余部分音乐工作室搞定。
不顺手的歌曲只能是请作曲大佬帮忙。
严格意义上,演唱是一首成品歌‘最简单’的部分,门槛也最低。
不过具体到徐年的歌曲,最核心的创作部分徐年其实都有深度参与。
如:词和旋律。
某种角度上,作曲难就难在旋律,好听且不重复的旋律非常难创作出来。
所以,徐年才能轻易享有歌曲的全部收益。
没办法,余今老师心地善良的嘛。
大公无私。
义务劳动。
………
午饭后,徐年很罕见的在林嘉念家里客卧午休了会。
是当初林嘉念预备‘绑架’徐年,没完成《浪人情歌》不允许出门时准备的那个房间。
当时没用上。
现在倒是无意间用上了。
三点多,徐年主动走进了林嘉念家里的录音棚,再次尝试《挪威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