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
被功利和实用两个评价砸中的始皇帝,又忍不住回想起此前后世人讲罗马时候他冒出来的想法:
其实,他觉得,他们大秦除了动手以外,也可以学着多动动嘴皮子的。
救救大秦文化事业建设
【韩非的思想是如此,李斯的思想自然也不遑多让——毕竟他们共同的老师荀子,也曾经就这个话题做出过“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的论断,认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就应该要有管理天下的野心。】
儒生:……
所以说啦,荀子真的不像他们儒家的人啊!
能教出这样两个法家著名人士的学者,他们儒家保持怀疑很合理吧!
【只不过,韩非是韩国的王族子弟。
因为这样的出身,哪怕他有些口吃、不善言谈,也足够他在乱世中得以安身立命,最后走上著书立说的道路。
也因为这样的出身,他一直坚定地想要复兴韩国,坚决不愿意事秦。
《史记》里讲他最后的结局,说嬴政通过攻打韩国让韩王把他作为使者送到秦国,却并不信重他。后来因为劝谏嬴政先攻赵缓伐韩,而被李斯姚贾诋毁,于是下狱审讯,最后被李斯送去毒药命令自杀,留下嬴政追悔莫及。】
嬴政:?
李斯:?
等会?事实是这样的吗?为什么这个说法这么奇怪?
君臣两个连凝固的气氛都绷不住了,齐刷刷皱着眉头看着天幕。
然后下一秒,后世人又是个大喘气。
【说实话,我觉得马迁这段胡诌得真好,真符合秦亡后始皇帝和李丞相应该有的风评。】
司马迁:……
目移jpg
都说了汉朝也有自己的政治正确的啊!
【首先,韩非得不到嬴政的信任和重用,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完全合理的。
韩非入秦发生在公元前233年左右,当时始皇二十六七岁,刚刚从吕不韦的手上夺取回亲政大权,正处于自己人生最年轻力壮,意气风发的年纪。
秦国经过多年的积累,且不论生产关系的优劣,光是生产力的方面,就已经毫不夸张地可以说,足够吊打东方六国。
其兼并天下,一统海内之势,当年初出茅庐的李斯面对着秦国两连国君短命,新王年岁尚幼的局面,都敢肯定这是自己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唯一去处,更遑论天下其他明眼人。
可以说,在当时聪明人看来,秦和东方六国之间,必然会接连爆发多起只能有一方存活的战争。
既然如此,论忠诚,韩非作为韩国王族,还是一个众所皆知对韩国有着深厚感情,就连出使都是被逼而来的韩国公子,其势必要背负上会偏向韩国的嫌疑。
论才干,嬴政已经有了李斯辅佐。甚至比起性格执拗,更有个人主见的韩非,和他经过多年磨合,已经形成了默契,做事谨
慎规矩的李斯毫无疑问才是他更顺心的助手。
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重用韩非呢?】
李斯在暗地里使劲给后世人这番话点头:他承认在某些方面他确实不如韩非出色(),最起码他肯定不能像对方那样著书立说?(),听起来还流传后世享誉千古,被誉为法家集大成者的样子。
但是、在如何辅佐嬴政,如何当好大秦丞相,为大秦利益深思熟虑这点上,李斯自信韩非绝对不可能战胜自己。
说白了,他是真的一点都不在乎楚国:妈的当年在它那当小吏,现在在大秦当丞相,这选谁还需要别的什么理由吗?
——韩非可以做到,完全不在乎韩国吗?
恐怕不行吧。
李斯面上一派风轻云淡。
【嬴政之所以伐韩也要把韩非请过来:一方面是圆满自己曾经看书时候产生的感叹——书写得那么好,大粉想线下面基作家不行吗?
始皇作为中文互联网上惯被调侃为的“手办狂魔”,稍微有点收集癖又怎么了呢?
另一方面,其实主要是为了规避韩非被韩王所用的风险:改革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哪怕韩王任用韩非,也不可能说足以和秦相抗衡。但是给秦一统的路途带去麻烦,到底是足够了。
所谓,我得不到的人才也不能让别人得到。大概就是这么个损人从而便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