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晨看来。
武打戏并不是单纯的套招,
而是要服务于文戏,动作指导在设计动作的时候,要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结合这种理解为演员设计出合适的武打动作。
简单来说就是,
现在很多人拍武打戏只会模仿其他戏里面经典的镜头,
根本想不明白人家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动作,
为什么要用慢镜头。
至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在陆晨看来。
有很多,首先就是时间不够。
首先。
有很多导演对武打戏不重视,觉得不就是打戏么,随便搞几下就好了。
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以前拍打戏,一场三个人的打斗戏,最少要拍一周,
但现在很多人都在拿拍电影的时间拍剧,三四个月就拍完了,往往留给打戏的时间只有一天。
很简单的道理。
时间紧张,制片组压力也大,
就想找个便宜又能在规定时间内把事给干完的人。
其次,
在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那几年,从业者鱼龙混杂,劣币驱逐了良币。
简单来说就是,
有的人刚入行做了几年替身,
或者只是作为助手参加了一个大戏的拍摄,
就通过各种关系成了动作指导,
也许他功夫很好,但他并不具备设计动作和镜头的能力,
也无法站在一个动作导演的思维上去考虑武打戏该怎么拍,
所以很多武打戏为了打而打,没有为角色服务。
最后就是武行人才凋零。
陆晨要是没记错的话。
在2000年的时候,武行的价格是6000—8000元一个月,
二十多年过去了,
其他诸如服装、化妆等职能部门的工资在不断的翻涨,
而如今武行的价格却还在几千元层面,只有给大电影或大制作的电视剧做替身时才可能月入过万。
微薄的酬劳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也让资深的武师无法养家糊口,
导致行业里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少。
陆晨在网上看到某些导演是这么说的:“现在能吃苦的年轻人也少了,以前做武行的人身体素质好,可以为了一个镜头从二楼直接跳下来,现在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吃苦把武术练到非常精进的地步,想在行业里找个武功非常好的替身也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