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千雪无言以对,一想也确实是那么回事,要是把她从小叫到大的油盐酱醋茶改成其他的名字,她也会很不习惯。
虽然答案不尽如人意,但步千雪却借此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逮着私下无人的时候就会问石忞在哪里,还有那些是她不知道的。
石忞开始的时候说的兴致勃勃,恨不得一股脑全说了,到了后面却是绞尽脑汁去想,因为平常的那些早就被她说完了。
经此一事,那些对她来说仿佛像一场梦一样的现代生活,又重新鲜活起来,记忆也实实在在的告诉她,那些都不是梦,而是她曾过过的生活。
又激起了她的研发热情,好想把现代的一切都研发出来,可自身知识局限就是个大问题,再加上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不允许,便只能尽量努力了。
只要她在位期间能让百姓的生活更便利,在把吃饱穿暖解决好,如果可以,在把住房水平提高提高,那应该就很不错了。
繁都及周围的住房都是不错的,哪怕只是普通百姓,也有两三间牢固房屋,可按邢博恩、赵焕英、马国锦和阳,□□等地方官上书所言,地方上却不尽然。
省府和县城的住行条件肯定是较好的,但比起繁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至于周边那就更不用说了,只能说可以勉强入眼,但到了乡镇村寨,尤其是边远地方,那就完全是另一番样子了。
家庭条件好的白墙黑瓦连绵几间几进,差的则食不果腹家徒四壁,一阵烈风就能吹倒,冬天全靠官府救济或者去亲戚家蹭吃蹭喝。
对于好吃懒做的,石忞是看不上也不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的,机会只会给有准备和勤奋的人,她要让想努力愿意努力,又肯努力的人,能够通过努力来提升地位和获得物质上的富足。
但这件事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封建时代,但石忞有信心,只要她活的够久,那就迟早有天会实现。万一她实现不了,也可以制定个多少年不动摇的基本政策让下一代继续努力。
也正是因为她有这个想法和惩贪的决心,所以无论是开科取士,还是广纳贤才,她都很谨慎,但凡发生舞弊事件必定严查严处,广纳贤才更是先亲自接见,后限期试用,就怕把那些别有心思的人招录进来,倒成了新政改革的阻力。
无论是新政策,还是改革,都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立马见效的,完成需要时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更需要时间,但农作物种植却是能直观看见变化的,而且一般种植周期都不会超过一年。
有了钱随佑引进的这些新农作物,不仅石忞高兴,相信过不了几年百姓也会很高兴,因为餐桌上的主食和菜的种类明显比以前多了。
尤其是农民,他们能选种的农作物也更多了,就算卖不出去,自己吃也是够的,可有平准商行在一天,就不会有农作物卖不出去的那一天,这也是石忞成立平准商行的初衷。
所以就算全国大丰收,那也是不愁销不出去的,要么平准商行自己囤积起来一些,要么略赚钱的卖给兵部,再由兵部分给各军。
在石忞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大刀阔斧改革军制下,先后新成立了九区都督府、各省护城司(护城兵)、长护军和炮兵营,再加上原有的边军、禁军、漕兵、驿兵和库兵等,常备兵力没有一百万也有八、九十万。
再加上近几年一直在筹备,最迟来年就会正式成立的海军,到时,离一百万也就真差不了什么了。
石忞之前让造船司打造的船舶都给了经过正规训练的沿海都督府水军,剩余的少许船舶也被她充分进行了合理利用,在今年初夏的时候就张了榜,只要有人愿意组队到海外探索,船就直接给对方,不用买,也不用出租金和利息,但必须带回来朝廷需要的消息、作物种子或者黄金珠宝。
只要出海的人能活着带回来东西和消息,石忞就会亲自接见他们。
若消息的价值足够珍贵,朝廷还会另有赏赐,他们带来的黄金珠宝,朝廷有优先购买权,至于进贡的新作物则根据实用性进行赏赐。
相当于他们只要组建一支队伍,再有出海的勇气,就可以无偿获得一艘价值不菲的船,只要能活着带回来一些东西,就能实现富贵名利双收。
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对于谨慎和不差钱的人来说是完全提不起兴趣的,但对于爱冒险或者穷困的人来说却是千年难遇的机遇,所以张榜不到一个月为数不多的船舶就被认领完了。
要不是考虑的官方出资探索的资金压力太大,又不一定有回报,石忞也不会出此下策,但她也不想他们一去不回,所以特意提前从水军调了支精良队伍过来对他们进行训练,虽然敢出海的人大部分都识水性,但淡水江河和海上还是有不少区别的。
所以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有不少人都觉得多此一举,但签契约的时候就有这一条,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便只能服从。
这样又培训了近一个月,直到上个月礼部尚书马杰才亲自给每个船长送了一本信息采集录送他们出了码头,一共八艘船,按商议的章程将分为两大队分别沿岸而行,也不知道最后能回来几艘。
出海探索之事快则一两年,慢则七八年甚至十来年,乃至有去无回都是有可能的,急不得,石忞也只能在心里为他们祈祷了。
相比于了解世界才花了八艘船和些许人力的低价,供养近百万军队,又和方腊国正在开战中就很让她头疼了。
若是一百万人全靠国库赋税供养,财政压力大不说,调粮运粮也是一个大工程,再加上去年跟方腊开了战,还一直打到现在,逼得石忞不得不开始早作打算,另想他法。
石忞左思右想,又和步千雪私下讨论了好几次,再加上多次朝议和历史借鉴,才想了个屯田的办法,便让军密处拟了个屯田的章程,这样既可以让军队自给自足,还可以给国库增收,简直一举两得。
可石忞却觉得以前的屯田政策不能全盘接收,一是各地气候情况等都不相同,二是历史上屯田最后的下场也并不好,三是内阁和其他大臣也有意见。
毕竟军队屯田一旦实施,肯定就需要划拨田土给他们,这样一来肯定会有不少人的田土会被占,哪怕能获得朝廷补偿,他们也是不愿的。?
最后经多次商议,再加上石忞定的不全盘接收和因地制宜的基调,历时几个月才总算拿出了一个众人都比较满意的初步章程,后又经过两次修改才彻底定下来。
大致内容是适合屯田的地方就就近开荒屯田,不得侵占百姓田地,而不适合种植稻谷、小麦的地方就开坑少量土地种植足够自给的果蔬和适量的土豆、红薯,粮食则由户部调拨,专人押运。
而对于气候恶劣既不适合种植稻谷、小麦,又不适合种植果蔬的地方,则保持不变,任和以前一样,粮食由户部调拨,专人押运,果蔬则按一定水平按人头拨钱自行购买。
至于在气候较好地区的军队,有条件能多种植的就多种植,前提是不影响军事训练,自给自足之外多余的就按年上缴国库,可按贡献程度给予适度奖励。
这个政策是今年上半年才议定并颁发的,现在有一些军队动作快的已经在开荒,动作慢一点的也已经选定了地方,至于气候恶劣之地就只能坐等粮食和钱了,但这种地方毕竟是极少数。
至于战时则另有战时的办法,不可能让将士一边打仗还一边种田,尤其是像现在还在外征战的将士,一切军需补给都由户部统一调拨,并按时限尽快运往。
军队因地制宜屯田的制度,让石忞和整个朝廷上下都相信,只要全国再坚持两三年,军队的财政供养压力就会大大降低,要不是开荒要时间,养地也要时间,可能还要不了两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