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儒感慨道:“太子殿下的态度很强硬,只是为了他入京城后,方便他推行工业化的改革,实际上太子殿下对于兵事参与的不多,一直是皇上亲自组织的。”
这里没有外人,弟子与儿子没有区别,刘一儒同样需要培养新一代的继承人,所以隐晦的提醒,“皇上年岁已高,所以为了补偿太子殿下的短板,新的军事改革以稳为主,其实是权利的交替,也符合当下太子殿下的需求,可见圣人为了太子真是用尽了心思啊。”
还有更多的语言,刘一儒没有说明。
从他的角度看来,太子殿下的改革,多年以来得罪了太多的人,而权利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其实太子殿下的处境很危险。
哪怕是大明工局,难道内部没有不满的声音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大明加强在宣慰司宣抚司与藩属国的管控,因为大明的实力,没有人敢反对,不代表土司们乐意接受,同样的道理,大明的社会资源分配模式,在大明生产力急速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财富水平大大的增长。
为了拉低贫富差距,太子殿下牺牲上层阶级的利益,用来弥补下层阶级,虽然是延缓另类的“土地兼并”,但是许多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失是真实的。
明明可以挣一百万,结果因为大明的政策,只能挣五十万,其余的五十万,白花花的银子,分给了穷人们。
虽然对大明的未来有好处,可是对自己的损失,谁又能看得开呢。
皇上活着最大的好处,就是为太子殿下保驾护航。
皇上武功非凡,前所未有,在军队的影响力更是直接的体现,没有人敢跳出来反对太子殿下,那么皇帝死后呢,太子殿下还能不能如当下这般的安稳,可以随着心意来轻易的改革。
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他们的地位和所能接收到的信息,注定了他们无法发挥关键的作用。
老百姓太远,而利益阶层太近。
在高丽的商行们得势,以及暹罗那边的势头,已经可以看出一些苗头出来。
太子殿下堵住了国内的口子,却无法堵住海外的口子,越来越多的势力开始在海外发展起来了,这些都是新的格局,依托于大明身上发展的极其迅速。
十年、二十年后,同样是一股庞大的力量,与国内又千丝万缕,难以分清。
“天下从来不缺聪明人,聪明人太多了。”
朱棣自从回来后,身体就有些不好,笑着对长子说道。
乾清宫的东暖阁。
朱高炽坐在椅子上。
对于朱棣的看法非常的认可,上至宋朝的一名官员所写的文章,告诉了底层人如何出头,从思想到做法,给了非常明确的道路,这条道上遇到的所有情况,每种也给了详细的解释以及应对方法,乃至于江湖术士的奇书,对人性的揣摩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朱高炽并不觉得自己比谁更聪明,只是因为自己了解很多这个时代没有的知识。
“你怎么看?”
朱高炽的此番军事改革,有七成来自朱棣的安排,没听到父皇的询问,朱高炽平静的说道:“让他们出海,也是儿臣的目的。”
如何引导国内的人口迁移到海外。
以人为本,社会资源分配模式下,符合百姓们的需求,必须还是以利诱之。
西方的大航海,是穷困的人们活不下去了,往海外的求生之路,属于他们的需求,那么打压国内的利益阶层,逼迫他们把精力放在海外,同样是朱高炽造就的需求。
人们追求财富,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很难保持得住本心。
无论是儒学还是其余的学问,为了利益出卖一切能出卖的,是多数人的选择,包括老百姓也是如此,只不过普通的老百姓们没有出卖一切的门路和资本而已。
后世园区那么多人,有几成是真的被骗过去的呢。
这是人性造就的。
有勤劳实干想安稳的人,也有坑蒙拐骗想走捷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