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如何稳固,赵桓这么长时间来,只想到两点。
首先提出民族之论,将汉民族牢牢凝聚起来。
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民族论理论,儒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弱化民族论。
顶层理论都是这样设计的,何况反映在具体的行事上?
所以,殿试其中的一个策论就是民族之论。
而另一道策论,国运乎家运乎,则是如何将国家的运道,和普通百姓的运道紧密联系起来。
两道策论定下之后,赵桓一直在思考,但并没有想到太好的法子。
暂时来说,只能是多多调研,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找出最佳方略。这也是赵桓告诫李若水的话。
而参阅士子们的答卷,就是很好的调研方法之一。
接下来整整三天时间,赵桓一直忙着查看士子们的答卷。
赵桓边看边思考,渐渐地,激进式扩张的思路成型。
并且他发现几个不错的人才,有历史上的名人,也有名不经传之人。
殿试结束后第三天的晚上,赵桓圈下十人名字,这就是殿试的前十名。
这十名士子,赵桓准备每人面谈一番,算是再次考校。
至于其他人,还有琼林宴。
如此忙乎,七天时间很快过去。
第八天一大早,西京城门口,赵桓亲自将三十名进士送上马车。
这些士子将赶赴陕西,三个月之后,他们将呈上具体方略。
方略的名称便是,羁縻州如何快速纳入、融入华夏疆域
第九天,又有三十名士子出发前往平阳府。
一个月之后,他们也将递交一道方略:武装移民可预见的困难以及应对之策。
接下去几天,每天都有三十名士子出发,前往各地历练,就连芬州也有十几名士子请命前往,赵桓自然应允。
士子们需要递交的方略各自不同,有关于发展工商业的,有关于农业改良的,有关于宗教信仰的,亦有海运贸易的,不一而论。
赵桓这几天自然没有忘记兑换点的获取,他之前的存货几乎耗尽,不备着些肯定不行。
短短十几天时间,赵桓又存下数千点兑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