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医学分为保守派和革新派,保守派以继承经典为主,革新派以创新为主。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属于典型的革新派,曾经在最初被保守派大力批评。】
听到天幕提起自己的往事,李时珍抚须长叹:“我这本书,出版可真是不容易啊!”
因为篇幅很长,李时珍如果自费出版,要交一笔天价的出版费——不是给朝廷的出版税,是给出版商的出版费,按照页数和字数收费。
李时珍自己是出不起,想要找出版商支持,却因为题材太过新颖,当时并没有这种“纲目”形式的医书,都被拒绝了,就这样成书后两年都没法出版。
后来有朋友帮李时珍想了个办法,找王世贞作序。
当时已经62岁的李时珍,背负着自己的书稿,长途跋涉去找当时文人界很出名的王世贞帮忙作序介绍,王世贞慷慨答应并且作序大加赞赏,此后南京书商胡承龙才愿意承印《本草纲目》。
——此王世贞,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被称为“后七子”之一,也是第一个提出“四大奇书”说法的文学家。他把《史记》、《庄子》、《西厢记》以及《水浒传》这四本书,列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四大奇书”。
此后渐渐演变,冯梦龙后来提出“四大奇书”,是《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三国演义》,到清朝《金瓶梅》被《红楼梦》取代,再到近代就有了“四大名著”的概念。
胡承龙虽然答应出版,但是出版过程长达十三年,李时珍已经从62岁等到了70岁,等得自己心力交瘁。
如果不是天幕夸过他是“药圣”,胡承龙为了利益力排众议抓紧时间出版,按照历史,要等到李时珍75岁给朝廷上奏折请愿时才得到重视,然后第一年李时珍就病逝了,并没有能看到《本草纲目》的出版。
这其中就有保守派当时更为势大,医学界更崇尚“学古”的原因。
哪怕出版之后,李时珍已经去世了,风波依然未散,李时珍被保守派大加指责,这种指责从明朝一直持续到清朝。
好在也有人支持,明朝时期对李时珍的支持者众多,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风格写医书,但是到了清朝再次被批评,到清末外国文化入侵后,李时珍被批评的更狠了。
【但是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发展。不学经典容易忘本,不创新容易成为一潭死水。文化需要交流,医学同样需要。】
【在清朝有了医学杂志后,保守派与革新派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医学的促进有了更好的作用。】
【这个医学杂志,就是清朝乾隆年间,医家唐大烈编纂的《吴医汇讲》,主张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开创了华夏医学杂志的先驱,非常先进。】
唐大烈听到天幕说起自己的《吴医汇讲》,精神抖擞,立刻吩咐仆人给他取一份《吴医汇讲》来,还特意取得当年发行的第一份。
他摊开书籍,只见卷首刊上写着一段话,正是
自己的理念。
哪怕过去了许多年,自己已然不再年轻,看到这段话仿佛找到了初心,唐大烈忍不住喃喃念出声来:
“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
他越念声音越大,最后一句更是铿锵有力!
他主张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反对门户之见。不同学术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采用刊出,因此他的《吴医汇讲》栏目十分丰富,不仅有内、外、妇、儿各科,还有经典著作的注解阐发、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整个江浙一带的名医都在积极投稿,带动了当地的医学交流和发展。
天幕如此夸奖,唐大烈认为自己不负所望,终于做到了自己的初心。
而江浙名医同样支持,这是唐大烈应得的荣誉!
“这个医学杂志不错,我们不缺纸,也可以学。”忽必烈十分积极地说道。
他大元既有医户世家,又不缺名医名派,就缺个医学杂志了。
一句命令下去,朝臣与贵族难得达成一致,都十分积极。
医学发达了,有助于健康长寿,谁会跟自己寿命过不去呢!
“真希望我们也能活到后世的寿命!”虽然还年轻,被天幕剧透过会早逝的真金语气羡慕。
忽必烈看了儿子一眼,这一次表示非常赞同。
谁说不是呢,大元的医疗制度这么被后世夸奖,他们作为帝王和太子竟然不能长寿,这不是自己砸自己招牌嘛!
在不缺纸和名医的唐宋,都在快速地记医学会社和医学杂志怎么办。
但是到了秦汉,帝王大臣们齐齐唉声叹气。
“纸可真是个好东西!”
“印刷术也是。”
就是他们才刚刚研究出来,还不够用。
更重要的是,民间的识字率都不高,医学教育也没有普及,连分科都没有后世十三科那么多,名医更别提了,就算有了纸,各科都凑不齐一本医学杂志。
“先学走路吧。”大秦,李斯第一次遗憾自己老了。
他老了,来不及改行再去学医了,不然自己高地得把医学杂志整出来,自己的文列在第一页最醒目的地方传遍天下!